参加活动: 0 次
组织活动: 0 次
- 鲜花
- 33
- 鸡蛋
- 10

陆军大校
|
蚌埠!蚌埠!--------淮海战役(徐蚌会战)60年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08-12-07 19:46:03)转载▼
标签: 军事 徐蚌会战 淮海战役 共军 刘汝明 蚌埠 杂谈 分类: 蚌埠新闻网
蚌埠!蚌埠!--------淮海战役(徐蚌会战)60年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指蚌埠地区----编者注),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广袤的淮海战区,大战在即。红色特工打进了敌巢“虎穴”,“卧底”将军不断率部举义,刘汝明刘汝珍兄弟夹缝走钢丝,十八位国民党佩剑将军阵前反戈,“军统”少将的遗像挂进了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历史幕后玄机重重,隐蔽战线刀光剑影,特工英雄神出鬼没。
------夏继诚《淮海战役秘密战》
蚌埠!蚌埠!--------淮海战役(徐蚌会战)60年
说明:以上两张图片摘自凤凰网,未经凤凰网许可。有任何异议,请您在留言中注明,若有侵犯著作权的不当行为当立即更正。
下面的文字节选自在凤凰网登载的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夏继诚《淮海战役秘密战》之《蚌埠!蚌埠!》部分,若有侵犯著作权的不当之处,请留言说明情况。
蒋介石对刘汝明、冯治安、孙良诚这三位淮海地区的西北军头面人物,虽然心里很不信任,但当前又在用人之际,故而将他们召到南京,又是亲自接见,又是出面宴请,极力加以拉拢,并要他们发表通电,公开表示拥蒋反共,效忠"党国"。可是这一切作用并不大。很快,冯治安的两个军倒戈相向,孙良诚也"叛变投共",现在只剩下了刘汝明第八兵团的两个军,处在蚌埠这个战略要点上。
蚌埠这个地方,为淮河要冲,是水陆交通枢纽,"油水"很大。刘汝明很想把蚌埠的捐税抓到手里,并贩运粮食和煤炭以赚大钱,故而驻防蚌埠后,把兵团部安在蚌埠市内,很想兼任蚌埠的警备司令之职。谁知蒋介石却将此"肥缺"委给了资历比他浅、军衔比他低的李延年。更为气人的是李延年的第六兵团并不驻在市内,而是驻在蚌埠外围。这不是明摆着对他刘汝明不信任吗?
为了防止刘汝明率部"叛变反共",蒋介石及徐州"剿总"还常常有意地把刘部的五十五军和六十八军分割使用,不让其靠在一块。这使刘汝明心头更为不快。战略要地固镇落入"共军"之手,南京盛传刘汝明弃守固镇与何基沣张克侠起义有关。蒋介石虽然抓不住把柄,不好对刘汝明下手,但他心里清楚这明摆着是刘汝明保存实力、不肯卖死力作战所致。
想到这里,蒋介石不禁怒火中烧,心中骂道:"娘希匹!冯焕章(冯玉祥字焕章)手下没有一个好东西,都是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投机分子,无耻小人,害得我好苦!"按他过去的习性,早就把刘汝明等撤职查办了。但是且慢,现在部队大量被歼,手下可遣之将屈指可数,可调之兵越来越少,怎能贸然对刘汝明等人下手呢?何况他手中握有一个兵团的部队,操之过急,难免生变,如他真的投共,无论在军事上、政治上、军心民心上,损失就更大了。
经过反复权衡,蒋介石决定先采取"软"的一手,来个怀柔政策,诱以物质,给刘汝明一点甜头尝尝。
说来也巧,蒋介石得到报告,刘汝明兄弟正在张罗给住在上海的母亲做寿。这不是示以"恩宠"的难得机会吗?于是蒋介石立即备了厚礼,派专人到上海给刘母祝寿。
消息很快传到前方,刘汝明兄弟受宠若惊,心理的天平又向蒋介石倾斜了。兄弟俩经过商议,给蒋介石发了一份感谢电,肉麻地说:"总统日理万机,尚顾及慈母,恩情重于泰山。职忠贞不贰,效命国家,衔环结草,以报厚恩。"
不过,"二刘"也不是傻瓜,电报归电报,"效忠"云云,也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至于行动嘛,还是左顾右盼,两面不得罪,保存实力第一。
宿县解放前,刘峙曾命令刘汝明派一个师接防。刘汝明口头上答应,却迟迟不见行动,还愤愤地说:"如果要我派一个主力师接防,我这个兵团还有什么作战力量?我的一个师被邱清泉拉走,结果被共军全歼。他们老是想宰割我这个部队,真岂有此理!"
黄维兵团即将被歼之时,蒋介石多次电令刘汝明火速派五十五军掩护李延年兵团前往解围。刘汝明假装部署,但迟迟按兵不动。我军对邱清泉、孙元良兵团发动攻击,蒋介石电令刘汝明援邱救孙。刘汝明又虚与委蛇,表面上派出部队,但一遇我军阻击,掉头就跑,一下子逃到浍河南岸,使我军轻而易举地解放了固镇这一战略要地。
对于刘汝明救邱、救孙、救黄不力,一再贻误战机,李延年大加指责,说:"刘汝明保存实力,不听调动,大敌当前,胜不相庆,败不相救,我军焉有不败之理!"
蒋介石也大发雷霆,派政工局局长邓文仪赶赴前方,追究刘汝明的罪责。刘汝明早知来意,除了百般解释、推脱,还向邓文仪演出了一幕"打假仗"的滑稽戏,以作搪塞。
有一天,刘汝明对邓文仪说:"固镇乃津浦路上枢纽,战略要地,我一定要从共军手里夺回来,请邓局长和我一起到前方督战。"
邓文仪也想看个究竟,遂和刘汝明一道乘铁甲列车抵达浍河南岸。
前线指挥刘汝珍,向其兄刘汝明和邓文仪煞有介事地报告说:"主攻部队为一四三师,兵力配备以四二八团为正面主攻,强行通过浍河大铁桥,进占固镇车站;另以一部兵力在强大炮火掩护下,强渡浍河,进攻固镇;以四三七团渡过浍河后绕到固镇以北,截断共军退路,阻击其增援部队。"
刘汝珍不愧是正规军校毕业生,纸上谈兵,说得头头是道。邓文仪干的是"政工",对军事完全是门外汉,边听边点头,称赞刘氏兄弟指挥有方,部署得当。他哪里会想到这是"真戏假做"呢!
战斗打响后,刘部伤亡惨重。刘汝珍灵机一动,又假造战报,谎称已占领固镇,其实是解放军主动放弃固镇。邓文仪闻讯后,喜不自胜,自诩"督战有功",回南京向蒋介石报功。邓前脚刚走,"二刘"马上将部队偷偷撤出固镇,并将浍河以北的部队统统撤退到南岸,让出了大片阵地。这为解放军围歼黄百韬和杜聿明的三个兵团,创造了有利条件。
华东军区敌工部部长刘贯一闻悉这些情况后,高兴地说:"刘汝明的做法,客观上配合了我军的战略行动,应该给他记上一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