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盗也温柔 于 2013-10-4 23:48 编辑
八月 初和 同祥经理在一起闲聊,他说超市那一部份要推了重建。得知了商业的规划宏伟。渐渐从广告中的折价商品和家庭主妇们大包小包拧的提的就知道这座商场将要寿终正寝。 市民对大楼的情结是深情而浓厚的,老市民逛街的特定的含意就是逛百大,淮河路上从同源茂到蚌埠饭店短短的千米浓缩是蚌埠人的四十年的记忆。百大无疑是这段记忆中最灿烂的宝石,手头宽敞的人逛过百大以后,可以到向阳小吃群来一点特色小吃。雅致一点的可以到邮局购本杂志到书店看一本新书,谈对象的可以到人民电影院或淮光电影院看一场电影,四十岁以上的人每一个人都有一段大楼的故事,这不仅与几十年来国家的经济体制有关联,还因为这座商场在这个城市中特有的地位,同事中一位姐人称强人,据她讲她七八岁时就有个梦想,想当大楼楼长,能统帅上百口员工是次要的,主要是能享受荣华富贵,有好吃的,有好玩的还有花衣服,我估计这姐按现在来说就是吃货,馋嘴。 周边居民结婚时的一个习俗,每年的冬季,总是有些长辈带着大姑娘小媳妇来大楼来大楼逛逛,多买少买总得要买,遇到孩子结婚还得打衣服。老王是位建筑大老板凤阳人,他说当年他哥结婚时,他就跟着一起来蚌埠打衣服就是百大。老大钱不多,看着他一起来的,就花了二元八角钱,给他购了个背心,总算给他购一件新衣服,他说大冬天用不上背心于是天天就盼望着:夏天怎么还不来来。老王说新嫂子购了新衣服喜气洋洋的,当时老王想,等自已取老婆时我一定要来大楼打最好的衣服。 大楼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十年前我在淮河电影院附近居住时,认识黄姨,应该是大楼的职工,她搬了新家对一台电扇的情结让人温暖,八十年代初年,她每天看到东门南橱窗上有一台电扇一个红布系着上面写着1973年7月1日,电扇始终是开的,后来她结婚了,住在低矮的的棚户中夏天天热,孩子小,真受罪,她想到了要购一台电扇,但是几十元的开销,让人不得不掂量,这时大楼处理展示商品,其中包括那一台强生电扇,处理价是二折,多数人认为始终不停地运行十多的产品,已经没有购的价值了,但是黄姨想必定才15元钱,于是黄姨有了结婚以来是最象样的资产――台式电扇。如果从73年算起这台电扇应该运行了25年以上,一点没有坏。 蚌埠市民都有一个大楼的记忆,都有一个大楼的情结,我作为外人来也是如此,前几天听说超市停业后特意去拍了些照片,还叮咛有经验的摄影师老宋给我留几张,今天我看到五月光爱水的鱼发的老大楼不见了,看后真有点伤感,但愿新商场尽快建成,但愿他再给一座城一代人留有记忆。 问好百大。
补充内容 (2013-10-5 20:41):
错字太多"取"老婆就是"娶"老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