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位“的哥”算账 江锡钰 4月3日中午,我和同事小赵打车到新城区一家饭店去参加同事聚会,开车的“的哥”一路和我们说的都是出租车的事。 谈到是不是打的难,要不要增加出租车运力,这位“的哥”很不屑地说道,“打的根本就不难!”我想和他抬抬杠,反唇相讥,“你说不难,我们在报社门口等了五六分钟也拦不到车……”本报为“打的难”刚做了连续报道,我也要找个理由维护一下报纸形象。 “的哥”没有正面回答我们,他说“报社门口有几个打的的!坐出租车的人其实是相对固定的,就是那些人,进城的农民有几个打的的?”我一想,这话有点道理,报社门口打的的人的确不多,没人来,出租车也就不愿到这里兜生意。 看我们不吱声了,“的哥”更来劲了,他说,“你不能光看出租车的万人拥有率这样的数字,还要看那个‘万人’是啥人,看他们的收入咋样。” 我还是不服气,就想搬出政府的数据“助威”。我说:“你说不难,那可是有政府部门统计数据的……”没等我说完,“的哥”就抢过话头,说:“你说的是实载率超过70%吧,还有GPS统计呢。这个数据不假,但你要看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统计,如果你要到火车站统计,那实载率都接近100%,如果你要傍晚‘赶场子’高峰时统计,那实载率也很高,再加上交接班,这个时候打的就比较难。但你晚上七八点钟到饭店门口看看,喝完酒的有打不到车的吗?”我一想,这话还真不假。 “还有,现在胜利路修路,也是出租车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你们去的这家酒店,如果从胜利路走,顶多10分钟,现在绕到涂山路,那也许要增加一倍的时间。这样等于运力减少了一半。但这样的紧张只是暂时的啊!现在推出增加出租车的方案,就是要抢在胜利路修好之前,一旦路修好了,通畅了,就没有理由了……” 说话之间,到了饭店,小赵付账,我们下车。但这“的哥”算的运力账,还留在我的耳边心间。我们不能不说,“的哥”算账有他自己的利益考虑,毕竟,增加了出租车的供给,就有人要切下蛋糕中的一块,他的收入就可能减少。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承认他算账的逻辑,是有道理的。这个逻辑的前提是,市中心胜利路改造造成的拥堵和绕道以致运力紧张是无法否认的,“微型高架”建成后加快出租车周转也是指日可待的;交接班的时段与打车高峰的重叠是可以调整的;统计数据的科学性也是有待完善的。 眼下,围绕着增加出租车运力,尤其是经营权的分配,如同周市长所言“全市上下广为关注”。既如此,我们何不在更大范围内征求一下民意,包括出租车司机和广大乘客,都可以参与进来,这样不仅是决策透明的需要,也可以避免群众产生新的不满情绪,有利于社会和谐。胜利路竣工在即,让新胜利路检验一下出租车的运力到底紧张不紧张,也等不了多长时间了,何必非要在这个让人生疑的节点匆匆忙忙“上马”新运力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