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活动: 0 次
组织活动: 0 次
- 鲜花
- 16
- 鸡蛋
- 0

陆军上士
|
浴业习俗:蚌埠浴业习俗源于苏北扬州。浴室设大汤池,为扬州人“水包皮”的浴风;附有搓背、修脚、理发,俗称浴室“小三行”。建国前,浴池规模以温泉、大观园、玉清池三家较大;茶叶以龙泉浴池、新华浴池两家为考究;修脚则是天然池浴室首屈一指;毛巾以大观园、龙园、玉清池等浴室最清洁;茶役待客以龙园、高升园浴池较为闻名。浴客因社会地位不同而进不同浴室洗澡。建国后,浴客都以平等的身份,可随意进各浴室洗澡。1966 年后,各浴池待客大变,由提倡“为工农兵服务”而变成了浴客“自我服务”,搓背、修脚服务取消。1980 年后,浴室服务人员开始恢复主动为浴客服务的传统习惯和搓背、修脚、理发等服务项目。
浴池陈设。一般浴池大门内柜台称“监堂”,内设汤池和座席两大部。汤池内温、热水隔开;座席分普通座和雅座。但因各家接待浴客不同,陈设装修风格亦有区别。大观园浴室的装潢古色古香。芝兰浴室雅座置福禄寿三星磁像,两边墙上挂有木质的书对联条幅;座席室夏有冷气,房间宽敞,并设有抽水马桶。升平园浴池除一般设施外,备有盆池、雅座小房间。而大丰园、乐泉浴室为一般劳工贫民光顾,陈设简陋,仅备汤池和椅座而已。
浴池待客。旧时,浴客进门,有茶役先呼“看座”,引导入座席,以示欢迎之礼。尔后,茶役凭浴客牌子到“监堂”柜台上领取茶壶,泡茶送上。浴客脱下的外衣和帽子,由茶役挑挂墙壁的勾上。接着,为浴客送拖鞋和下池毛巾,并为浴客披大毛巾。池内有师傅为浴客搓背服务。浴客上池出门有茶役为之披大毛巾,入座席后再送热毛巾两条,一条交浴客自擦面部前身,另一条由茶役帮助擦后背。走廊内,修脚师傅用扬州话拖长尾音喊着:“来修!”随时可应浴客要求,到座席前为浴客修脚。对躺卧时间较长者,送热毛巾“醒神”,表示催客。浴客出门,茶役送行说“慢走,下次再来”。
浴池为浴客搓背,虽名曰“搓背”,实则包括搓、捏、捶、点、推、拍六项,是以毛巾搓灰刹痒,以手指捏经络解除疲劳,攥虚拳捶肌肉震动全身活脉,以手指尖敲点关节穴位调理关节,顺经络和骨骼韧带推则为按摩,再辅以空心掌拍击,松驰全身皮肉,使浴客有轻松爽快的舒适感。如遇浴客下池晕堂,也可以按穴位止晕。对关节脱臼者,也能复位。搓背服务中,以捏、推、点为健身之功,而空心掌拍击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兼有搓背师傅招揽浴客之意图。若搓背师傅敷衍浴客,拍击响声仅为虚招,无健身功效。
浴池行话。浴池业多用苏北方言说行话、暗语,使浴室管理及内部事务不让一般浴客知晓。苏北人开的蚌埠浴池,旧时使用的行话如下:
座席编号从一到十,依次称溜、鱼、汪、折、中、神、星、张、夜、台。
浴客衣服鞋帽暗语:帽子称顶峰,鞋子称提兜,褂子称奶服子,裤子称底岔。
浴室用具暗语:座席铺用毛巾称下水,座席盖用毛巾称上水,毛巾把称醒神把子,茶叶称欢喜,竹牌子称茶头牌。
浴室人员俗称:经理称老板,带班头称二水头,门口管理人员称监堂,学徒称小伙计,茶役称看厢。
小帐(小折子)数字亦用暗语,从一到十依次为红、月、在、宣、中、神、先、张、爱、台。
浴池学徒规矩。浴室学徒工较其他店铺生活更为清苦,老板付出的工钱,由二水头与徒工六四分成。徒工所得四成,还要外负苛捐杂费。解放前有民谣道:前生打骂爹娘,今世落入澡堂,吃的是稀粥烂饭,睡的是无腿牙床(指地面)。同时,徒工被解雇临离开浴室前,须自觉打开包袱,让班正、班副检查,以示本人没有挟带浴室用品。
各浴池徒工做活,须学会整毛巾把、端茶壶等基本功。整毛巾反映是将八层毛巾铺在平案上,沸水烫后即用手拧,不得怕烫,否则要被别人取代。端茶壶须双手捧10 只上楼,做到壶不歪,茶水不溢。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