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活动: 0 次
组织活动: 0 次
- 鲜花
- 15
- 鸡蛋
- 0

陆军上校
|
民国时期的蚌埠银行(转贴)
民国时期,蚌埠有银行28家。
中央银行蚌埠分行
民国18年2月,中央银行在二马路西设支行,兼中央金库蚌埠支库,行员16人。民国24年改为分行,下设徐州办事处。分行行使发行货币、金融管理和监督的职能。该行在蚌12年,连年亏损,其中战前亏损27.8万银元,民国35年至37年亏损法币91亿元、金圆券56万元。
安徽省银行总行
民国9年,安徽省银行总行设在蚌埠,下设芜湖、安庆两个分行。
日伪中央储备银行蚌埠分行
民国30年5月,伪政府中央储备银行在二马路设立支行,后改为分行。开业时资本330万元(伪中储券),民国32年达500万元。分行代理国库业务,管理全埠银行、钱庄,并经理滁县、宿县、寿县等13个县税款、19个县财政款项的划拨和皖北地区的货币发行等。日本派驻的顾问对该行金融业务拥有审定权,可直接处理银行事务。
中国银行蚌埠支行
民国元年2月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在北京成立后,于蚌埠二马路筹建分支机构,民国3年1月正式开业,称汇兑所。民国5年3赂某浦泄银行蚌埠支行,下设经一路办事处。民?3年,支行在明光、临淮关、宿县、徐州、淮南等地设办事处和收付处。中央银行成立前,该支行是在蚌银行、钱庄的举事首行。支行开办15个种类的存放款业务和10个种类的储蓄业务,与全国大中城市可直接通汇。
华中银行江淮分行
民国36年9月,华中银行三分行改为江淮分行,负责江淮地区金库及合肥、淮南煤矿、前特等8个行处银行资金的管理,也负责贸易资金、收购资金及军需用款的管理,时有人员157人。5月1日,该行改为中国人民银行蚌埠市支行。
中国人民银行蚌埠分行
位于凤阳西路横铁道东。前身是华中银行江淮分行,下设经一路、淮南办事处及大通、九龙岗分理处。
交通银行蚌埠支行
民国3年11月,交通银行在中山街设汇兑所,主要业务是收取关税,汇解金库。民国12年12月设淮南煤矿、田家庵两个办事处。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蚌埠分行
民国4年5月,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在华昌街设立分理处,民国7年改为分行,下设明光、板浦、临淮关、正阳关等10个分理处。该行推行押汇业务,对棉纺业、百货业、卷烟业等均有大量放款及投资,特别对盐业殊为密切。该行存放款业务量仅次于中国银行蚌埠支行。
江苏银行蚌埠支行
民国4年,江苏银行在华昌街设立汇兑所,民国25年改为支行。该行在兴盛时期,放款额度在10万至50万银元之间。
金城银行蚌埠寄庄
民国6年5月在经一路开业,安徽督军倪嗣冲和安武后路军总办王郅隆曾是其股东。寄庄经营一般商业银行信贷及储蓄、信托、仓库及外汇业务,民国10年,寄庄逐步插手盐业经营,曾与中国、交通、上海等几家银行组成银团,贷款参与支持开挖新船塘等,在蚌有一定影响。
中国实业银行蚌埠支行
民国14年,中国实业银行在大马路设支行。该行经营一般商业存放款、储蓄、信托、仓库等业务。临近解放时撤离,1950年4月再度复业,1951年实行公私合营,1952年10月撤并。
蚌埠银行
民国34年8月,蚌埠商会会长项允诚在兴平街挂蚌埠银行招牌,12月试营业。民国36年1月改为官商合办。
其它银行:
安徽殖边银行蚌埠分行
大陆银行蚌埠支行
浙江兴业银行蚌埠支行
日本正金银行蚌埠出张所
华兴商业银行蚌埠分行
上海实业银行蚌埠办事处
中国农民银行蚌埠办事处
国华商业银行蚌埠支行
华侨兴业银行蚌埠分行
环球信托银行蚌埠分行
邮政储金汇业局蚌埠支行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治淮专业分行
蚌埠安民银行
蚌埠富淮银行
蚌埠大阜商业银行
蚌埠大北银行
蚌埠震寰银行
蚌埠利康银行
沦陷时期,蚌埠钱庄、银号多达45家,是银钱业鼎盛时期。这些钱庄银号按资金来源和人事关系,可分镇扬帮、山东帮、河南帮、怀远帮、山西帮等。
在二马路上设有钧和、福源、齐鲁、福诚、同康、鸿安、福和、恒余、汇泰、益丰、巨昶、永大、源余等13家钱庄银号。其中,钧和钱庄于民国30年开设,员工40人,开业资本4万元伪中储券,因其附设有粮号,竞争力颇强。
在老大街(青年街)上有10家,分别是豫源钱庄、祥生钱庄、宝诚钱庄、立孚钱庄、集生钱庄、元益钱庄、永茂钱庄、晋泰银号、大生钱庄、鼎丰钱庄。
另外,分设在中山街、大马路、华昌街等地的有22家,分别是元大、兴成、益大、宏兴、厚德、仁昌、福华、大源、大茂、仁泰、阜中、德昶、晋成、永昶、晋升、聚兴、大通、天兴、盛康、东康、信昌、福泰等钱庄。
民国前期,在蚌先后开业的钱庄、银号有18家。其中,益丰银号于民国3年开业,设于华昌街,后代理安徽省督军公署公库。继后开业的,有万泰长钱庄、万成钱庄、志诚钱庄、巨昶银号、晋康钱庄、信昌钱庄、隆泰钱庄、裕民银号、德生隆钱庄、同和裕钱庄、德生祥钱庄、鼎康钱庄、恒裕钱庄、福生钱庄、皖北公益钱庄、同和泰银庄、吕宝泰银庄。其中,裕民银号设于蚌埠经一路,民国20年有注册资本10万银元,在省内同业中居首位。
民国后期,钱庄、银号有17家。其中,信昌祥钱庄设于中山街,资本金1亿元法币。裕民银号设于经一路67号,系官僚资本所办,资本金同信昌祥钱庄。另有巨昶钱庄、安利钱庄、福诚钱庄、汇丰长钱庄、益丰钱庄、双盛钱庄等,资本金均在1~4亿元法币之间;大业银号、晋康钱庄、泰东兴钱庄、德生祥钱庄、万泰长钱庄、同和裕钱庄(后改大隆钱庄)、志诚钱庄、德生隆钱庄等,资本金在2000万~30亿元法币之间。其中,晋康钱庄有员工50人,资金雄厚,经营灵活,民国37年有存款163.83亿元法币,占当时全埠钱庄存款总额的65.3%。
1948年底,各钱庄、银号停业。
民国9年,中国、交通、上海、金城4家银行在蚌行和益丰银号曾组成银团,合资经营公记堆栈,后改称五行仓库。
同年,中国、交通、金城3家银行在蚌行也组成银团,集体贷款开挖新船塘。
民国22年9月,中国、上海、交通、江苏等银行在蚌行组成银团,与盐团签订淮盐运销贷款合同。
民国36年12月,中国、交通、农民、上海、中实、安徽等银行在蚌行与蚌埠银行等组成银团,联合放款兴办发电厂第二发电所
民国前期,蚌埠有合群、大通、中国、太平、泰康等华商保险分公司,也设有太古、美亚等外商保险公司的分公司。
沦陷时期,由日伪中央储备银行蚌埠分行承办保险业务。
民国后期,蚌埠有中国、宝丰、太平洋、太平、中央等6家保险公司的分公司,分别在中国银行、上海银行等几家银行的在蚌分行设代理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