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入户部巷,热干面开启味蕾之旅
参观完雄伟壮观的武汉长江大桥后,怀着对美食的热切期待,我踱步来到了不远处的户部巷。还未踏入,就能听到从巷子里传来的嘈杂声,那是此起彼伏的吆喝声、欢笑声以及锅碗瓢盆碰撞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踏入户部巷,瞬间被这里浓郁的烟火气息所包围。狭窄的街道两旁,一家挨着一家的店铺琳琅满目,招牌林立,五彩斑斓的灯光闪烁跳跃,将整个巷子映照得格外明亮。熙熙攘攘的人群摩肩接踵,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与满足,手中拿着各式各样的小吃,边走边吃,尽情享受着这美食带来的快乐。
在这众多的美食中,热干面作为武汉的标志性美食,无疑是我此次户部巷之行的首选。还未走到热干面店前,那股浓郁醇厚的芝麻酱香气便扑鼻而来,瞬间勾起了我的食欲,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品尝一番。
户部巷的前世今生
(一)历史溯源
户部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那时它还只是一条普普通通的小巷,因毗邻户部下属的藩台衙门而得名 ,其在明朝嘉靖年间的《湖广图经志》上就有相关记载。当时,这里是官员们的聚集之地,达官显贵们在此吃喝玩乐,享受着悠闲惬意的生活。由于靠近码头,舟车往来频繁,人气极为旺盛。小巷里的居民们勤劳聪慧,充分利用江汉平原丰富的粮食资源和各地的干鲜食材,精心烹制出各种鲜、香、快、热的汉味小吃,渐渐惠及往来的人群,户部巷的名声也由此逐渐传开。
(二)发展历程
最初,户部巷只是一些小吃摊贩自发聚集的地方,他们凭借着各自的手艺,制作出各具特色的美食,满足着过往行人的口腹之欲。到了 20 世纪 40 年代,肩挑小担沿街叫卖的谢氏面窝在户部巷安家落户,因其品种多样、味道鲜美,在三镇声名远扬。解放初期,随着餐饮业进入合作化,谢氏面窝被国营餐馆 “收编”,其名声也逐渐沉寂。
20 世纪 70 年代,为了维持生计,有人在户部巷做起了早点生意,于是便有了石婆婆热干面、陈氏红油牛肉面等众多知名小吃,户部巷的美食种类日益丰富。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中华路临江一带成为武汉多条公交车辆的起点站和终点站,客运轮渡码头也较为集中,搭乘轮渡过江上班的市民众多,户部巷逐渐成为这些上班族解决早餐的热门聚集地。
1990 年,谢氏面窝的传人重操旧业,恢复了传统的制作方法和经营方式,再次在户部巷扎根,这也成为了户部巷走向兴盛的重要起点。此后,全市乃至散居在外的老武汉人,只要有机会,都会不辞辛劳、隔江隔水地来到这里品尝美食,感受那份浓浓的家乡味道。一条长不过 150 米、宽不过 3 米的小巷,每天都有数千人光顾,全年生意兴隆,热闹非凡。
2002 年,武昌区政府为了重塑历史文化名城,按照 “汉味早点第一巷” 的定位,对户部巷进行了整体打造。政府投资对原来破旧的小巷依照明清古朴形制进行修葺,使其既保留了古老的韵味,又焕发出新的活力,楚风浓郁,特色鲜明,声名远播。经过六次改造升级,户部巷已由原来仅有 147 米长、3 米宽、12 家小吃经营户的小巷,发展成为由户部巷老巷、自由路、民主路西段和都府堤南段组成的大型街区。如今,这里各类经营户多达 300 余户,经营的特色美食超过千种 ,成为了集小吃、休闲、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年接待游客逾千万的汉味特色风情街区,以 “汉味美食第一街” 的美誉闻名全国。
小吃盛宴:户部巷的美食密码
(一)热干面:武汉味道的灵魂
在武汉,热干面早已不仅仅是一种美食,它更像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深深融入了武汉人的生活之中,是武汉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清晨,大街小巷弥漫着热干面的香气,唤醒了整座城市,武汉人往往会在上班、上学途中,来到熟悉的早餐摊前,点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热干面,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
热干面的制作工艺极为讲究,面条选用优质的碱水面,这种面条色泽淡黄,质地筋道,有着独特的韧性,煮熟后不易坨,能充分吸收酱料的味道。制作时,先将面条放入沸水中煮熟,随后捞出沥干水分,这时的面条已初步具备了热干面的雏形。接着,便是热干面灵魂酱料的登场 —— 芝麻酱。芝麻酱选用优质芝麻研磨而成,色泽棕褐,质地细腻,散发着浓郁醇厚的香气。将芝麻酱均匀地浇在面条上,再依次加入小麻油、葱花、萝卜丁、酸豆角、卤水汁、生抽、醋等调料,然后迅速搅拌均匀,让每一根面条都均匀地裹满酱料。
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筷子热干面,放入口中,瞬间,那浓郁醇厚的芝麻酱香味便在口中散开,醇厚的芝麻香裹挟着面条的筋道,每一口都充满了韧性和嚼劲。小麻油的加入为热干面增添了一抹独特的油润香气,使口感更加丰富醇厚;葱花的清新爽脆,为热干面注入了一丝清新的气息,中和了芝麻酱的油腻感;萝卜丁和酸豆角则带来了爽脆的口感和酸甜的味道,它们的存在不仅丰富了热干面的口感层次,还增添了一份别样的风味,让人回味无穷。
(二)豆皮:软糯与香脆的交织
除了热干面,三鲜豆皮也是户部巷里备受欢迎的特色小吃,是武汉人早餐的重要选择之一 ,堪称武汉人过早文化中的经典代表。在武汉,许多老饕们为了品尝到正宗美味的三鲜豆皮,不惜早起,排着长队等待着那一口新鲜出锅的美味。
三鲜豆皮的制作过程颇为繁琐,有着严格的要求和讲究,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武汉人民的智慧和对美食的执着追求。首先,要准备好优质的原料,糯米需提前浸泡,使其充分吸收水分,蒸制后软糯香甜;豆皮则由大米和绿豆磨成的浆汁摊制而成,绿豆的清香与大米的醇厚完美融合,赋予了豆皮独特的风味和酥脆的口感。馅料也是三鲜豆皮的关键所在,通常选用鲜嫩的猪肉、鲜美的鲜蛋、鲜香的鲜虾(或鲜肉、鲜菇和鲜笋)等食材,这些食材经过精心处理和炒制,散发出诱人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
制作时,先将浸泡好的糯米蒸熟,使其颗粒饱满、软糯香甜,散发着浓郁的米香。接着,在特制的平底锅中倒入适量的米浆,迅速转动锅子,使米浆均匀地铺在锅底,形成一层薄薄的豆皮,待豆皮表面微微凝固后,打入鸡蛋,用铲子将鸡蛋液均匀地铺在豆皮上,让鸡蛋与豆皮充分融合,增添了一份丰富的口感和营养。然后,将蒸好的糯米均匀地铺在豆皮上,再铺上炒好的馅料,轻轻压实,让糯米、豆皮和馅料紧密结合在一起。最后,将豆皮边缘折叠整齐,将米和馅料包拢,沿豆皮边淋入熟猪油,小火慢煎,煎至豆皮两面金黄酥脆,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刚出锅的三鲜豆皮,色泽金黄透亮,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让人眼前一亮。金黄的豆皮上点缀着鸡蛋的金黄和馅料的丰富色彩,显得格外诱人。我轻轻咬上一口,首先感受到的是豆皮的香脆,那酥脆的口感在口中瞬间散开,发出 “咔嚓” 的声响;紧接着,是糯米的软糯,软糯的糯米在口中散开,细腻而香甜,与香脆的豆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是馅料的鲜美,鲜嫩的猪肉、鲜美的鲜蛋、鲜香的鲜虾(或鲜肉、鲜菇和鲜笋)等食材相互交融,每一种食材的鲜美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丰富的口感层次让人陶醉其中,欲罢不能。
文化探寻:户部巷不止于美食
(一)传统手工艺品展览
在户部巷的游览中,传统手工艺品展览就像是一座隐匿在美食海洋中的文化宝藏,静静地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每一位对传统文化充满热爱的游客。展览区域内,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整齐地悬挂在墙壁上,这些剪纸作品造型各异,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有的剪纸以武汉的历史文化为主题,生动地展现了黄鹤楼的雄伟壮丽、长江大桥的气势磅礴以及武汉三镇的繁华景象;有的则以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为蓝本,塑造出了形态各异的人物形象,如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每一个形象都刻画得细致入微,活灵活现,让人不禁为剪纸艺人精湛的技艺所折服。
在展览的一角,摆放着许多精美的糖画作品,这些糖画晶莹剔透,色彩鲜艳,宛如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制作糖画的师傅手法娴熟,只见他手持小勺,舀起一勺融化的糖液,在光滑的石板上轻轻挥洒,瞬间,一条栩栩如生的龙便跃然纸上,仿佛即将腾空而起;又或者是一只可爱的小兔子,正俏皮地眨着眼睛,萌态十足。糖画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每一口甜蜜的滋味中都蕴含着浓浓的文化韵味。
除了剪纸和糖画,展览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手工艺品,如精美的刺绣、古朴的木雕、典雅的陶瓷等。这些手工艺品各具特色,充分展示了武汉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刺绣作品针法细腻,色彩斑斓,绣出的花鸟鱼虫、人物山水等图案栩栩如生,仿佛赋予了这些图案生命;木雕作品则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造型设计,展现出了木材的自然纹理和质感,每一件木雕都蕴含着工匠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陶瓷作品则以其细腻的质地、精美的图案和独特的工艺,体现了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魅力,这些陶瓷作品或古朴典雅,或清新秀丽,或大气磅礴,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回味户部巷,难忘的汉味记忆
随着时间的推移,阳光渐渐洒落在户部巷的青石板路上,我才意识到,这次在户部巷的游玩即将画上句号。回想起踏入户部巷的那一刻,仿佛只是一瞬间,却又如此充实而美好。在这里,我品尝到了正宗的武汉热干面,那浓郁醇厚的芝麻酱香味,仿佛是武汉这座城市最独特的味觉符号,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还有那软糯与香脆交织的豆皮、皮薄馅大的鲜美汤包,以及众多叫不出名字却同样美味的特色小吃,每一口都饱含着武汉人民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让我沉浸在这场美食的盛宴中,流连忘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