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2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双墩民间故事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3

主题

3

回帖

7

积分
鲜花
0
鸡蛋
0

Rank: 3

陆军列兵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5-18 15:05: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双墩民间故事之一
杨二郎担山撵太阳
编补整理:华维胜
羿射九日之后,十个太阳就剩下一个了。这个太阳很老实了,开始十分勤勉地工作,每天早上从东方的海的那一边升起来,按着规定的路径从天空走过,傍晚从西方的山的那一边落下去,给大地带来光和热,让万物都正常地生长,周而复始,晨起昏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老百姓都能安居乐业了。
久而久之,久而久之,那太阳又觉得总这样周而复始的工作太单调太乏味了。他想要自由了。高兴的时候,就一连几天在天上转悠,这边去看看终南山,那里去瞧瞧昆仑山,有时转到北海,有时遛到南海。不乐意的时候,便一连几天窝在家里睡大觉。
这哪行啊?老百姓受不了了。太阳在天上老是转悠的时候,整个大地就总都是炽热的,炽热着,炽热着,庄稼开始枯萎了,小河快要干涸了。太阳老是窝在家里睡大觉的时候,整个天地长时间都黑暗着,阴冷阴冷的,要冻死人了。
天帝很生气,便派二郎神杨戬来惩处教训太阳。
那杨二郎身穿淡黄袍,头戴黄金冠,怒睁神光眼,手持三尖两刃刀,好个威风凛凛,怒气冲冲。可他只是要来教训太阳啊,让太阳规规矩矩的工作就行。于是摇身一长,把身躯变得巨大,用三尖两刃刀担起两座山来,找到太阳,声言要把它压在山下永世不得翻身。那太阳吓得赶忙就跑呀,杨二郎就在后面撵,装着似要撵上又似撵不上的样子,还大声的训骂着。
追撵的好久,那太阳已经气喘吁吁精疲力尽,忽然看到前面有一棵马齿菜,茎粗棵大,柄厚叶宽,便化作金乌鸟呲溜一下就钻到它下面躲了起来。这颗硕大的马齿菜是几百年修炼成了的马齿神。杨二郎停住了,把担着的两座山放下来,坐下来歇歇脚,把左脚鞋里的土尘倒出来,再把右脚鞋里的土尘倒出来,再站起来,厉声喝道:今天就暂且饶了你,再不好好工作,下次绝不放过你!……
从此以后,那太阳再不敢有一点儿懈怠,每天规规矩矩地从东方海的那一边升起来,按规定的路径走过天空,再从西方山的那一边落下去,周而复始,周而复始,一直到现在。
杨二郎歇脚放下的两座山,就是现在的荆山和涂山,而从两只鞋中倒出的土尘形成两个大土堆,就是现在的双墩。
为了报答马齿神的救命之恩,金乌鸟承诺,无论什么时候,太阳都不会晒死马齿菜。果真是这样,无论是长在地里,还是被挖出来晾在地上,再毒辣的太阳 ,马齿菜都不会被晒死,即使干枯了,一沾到水,很快就会活转过来,不行,你去看一看,试一试。







 蚌埠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3

主题

3

回帖

7

积分
鲜花
0
鸡蛋
0

Rank: 3

陆军列兵

2#
 楼主| 发表于 2023-5-18 15:07:36 | 只看该作者

双墩民间故事

双墩民间故事之二
双墩仙

双墩就是两个大土堆子,大概都有十多米高,相距不过百米,呈东北西南方向排坐在淮河北畔的一片高冈子地。淮河水患频发,便有很多人聚集在这一片高冈子地居住,形成了自然村落,村落名就叫双墩子。
可能很久很久以前双墩很高大,像小山似的,在淮河以北的平原区便很有名,而且听说双墩也是很有灵气的。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也不知是哪一年哪一月,墩子上有仙人来过,就是那个东北方的大墩子上。
那时候,民众的生活是极其简单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住房也就简陋的茅草屋,家里物件少得可怜,即使富裕点的人家也难得晚上有蜡烛或油灯用。
张二老汉这几天高兴坏了,却又愁死了。高兴的是二女儿快要出嫁了,老婆又给他生了个儿子,老来得子,怎么不高兴啊。愁的是,双喜临门,总得请邻居朋友吃个饭庆贺一下吧,可觉得应该不能再像平时那样找块平地席地而坐的简单了事,虽然平时哪家都是那样的。
张二老汉夜里睡不着,看到外面月亮亮得好,就想出去走走。
天上没有一点云,明亮的月亮像一个大圆盘挂着在天上,把整个大地照得如同白昼——今天是十五,月圆之夜。
张二老汉随意走走,村东到村西,村南到村北,很无聊,就走出村去,想到自家地里转转。要路过双墩,远远的就听到好像有人响动,说说笑笑的。悄悄走近了,东北边那个大墩子上还真有人在呢。
墩顶像个平台子,有几个人聚在一起,屁股下坐着一个什么东西,围坐在一个高一点的什么东西旁,揎拳捋袖,说说笑笑。
是仙人吗?是仙人!张二老汉又惊又恐,又喜又惧,他要去见见这些仙人。
“仙人赎罪,仙人赎罪,仙人赎罪……”张二老汉一步一叩头地走向墩顶。
那些仙人诧异地看着张二老汉一直叩拜到墩腰,问道:你是什么人?
张二老汉小心着回答:我是附近村子的张二,夜里巧逢各位仙人,祈求一见,幸睹仙颜。
仙人说:可上来一见!
张二老汉上了墩顶,果见仙人们衣履翩然,仙风道骨,和颜悦色却又不失凛然之气。
仙人们和张二老汉叙谈了解乡情,也赐了他一些果品肴馔,彼此和乐融融。
许久,仙人们要告辞了,张二老汉忽然跪求道:能否借这放果品菜肴的高台了和坐着的低台子,作明日亲戚朋友来庆贺聚食一用?
仙人们都笑了,告诉他:这高台子叫桌子,这低台子叫凳子,可以借你一用,明晚送回这里即可。随即都化风而去。
张二老汉把桌子凳子搬回家,风风光光地做了一场庆贺的宴席,可把乡亲们羡慕坏了,都来问这问那的,他都一一回答,炫耀着自己仙人之遇。
张二老汉当晚就把桌子凳子还回到墩顶。之后,乡亲办喜事有提前来墩顶烧香求借的,也都能如愿。后来不知道哪个贪便宜的家伙借桌子凳子后没有还,就再也没得借用了,而且也再没有人见过双墩仙人了。
再后来人们用木头仿制出仙人的桌子凳子来,便家家都有得用了。因为听张二说当初墩顶是有八位仙人的,所以人们就把这样的桌子叫做八仙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3

主题

3

回帖

7

积分
鲜花
0
鸡蛋
0

Rank: 3

陆军列兵

3#
 楼主| 发表于 2023-5-18 15:09:21 | 只看该作者

双墩民间故事

双墩民间故事之三
崔家楼和贾塘子
双墩北墩子的正东一里地有一个村庄叫崔家楼。崔家楼的东南方向一里多地,有一个池塘叫贾塘子。崔家楼是住着姓崔的大户人家的,虽然偶尔也会有其他姓氏的小户人家住在附近,可方圆几十里却没有能拥有偌大池塘的贾姓人家的。贾塘子缘何而来?有个故事应当可以解答你的疑惑。
很久很久以前,崔家楼原来叫贾家楼,住着姓贾的大户人家。这大户人家家大业大,好不兴旺,家有千倾良田,外有百十佃户,雇好几个长工短工,也有好多个管家佣人,建下的这贾家楼更是在这方圆百里赫赫有名。
不知何故,贾家楼贾家这几十年人丁不旺,连续两代单传,贾老爷想尽了办法调养身体,又多纳妻妾,到处求神拜佛,到了第三代可还是只有一个儿子。贾少爷从小娇惯,就有些任性,私塾里学无所成,外面倒是吃喝玩乐样样精通,好在品行不差,重情份,讲义气,乡里并无恶评,贾老爷也就随他去了。
村西头来了一户不知道哪里来的逃荒人,搭了两间茅屋住着,姓崔,老两口带着一个闺女和两个儿子。闺女已经成年,长得非常好看,特别漂亮。两个儿子还小,但也能搭搭手帮着做活了。
“见多识广”的贾少爷竟对崔姑娘十分着迷,每天里总喜欢到村西头转悠,也不去打牌喝酒,也不陪那帮朋友去到处游荡了,就是想法子能见到崔姑娘。
一天,崔姑娘出去拾麦穗,到处找寻了半天,也没有拾到多少,粮食金贵,哪家收割麦子不都是尽量避免遗漏啊。
这天天气晴好,贾家在场上晾晒收打下的麦子,几个长工短工在旁边看护,及时翻晒。天好热,太阳火辣辣地晒着。崔姑娘刚好走过晒麦场,望着好大一场麦子,大概有上百斗吧,再看看自己拾的那一点点麦穗,心里好是羡慕,也好难受,看着直愣愣地出神。
贾少爷远远的望见,急忙赶过去,心里却早打定了一个主意,和崔姑娘搭上话,说:如果你能脱了鞋子在这场麦子上走上两圈,这场麦子都归你!
崔姑娘愣住了,“真的?”
“决不食言!”
明晃晃的烈日下麦子已经晒得滚烫,脱了鞋子在麦子里走一圈肯定不是一件舒服的事。崔家姑娘是苦惯了的,哪里怕这些,当即脱下鞋子挽起裤脚就要上麦场。
刚走一圈,贾少爷就立即叫停:“行了,这场麦子归你了!”他实在舍不得崔妹儿这样被热麦子烫脚的,看着崔妹儿皱着眉头的样子,他自己心里也很难受。
贾老爷本就身体羸弱,听说儿子把这么大一场麦子这么样就送人,一下子气得病倒下来,不久就去世了。
贾少爷那天麦场见到崔妹儿的一双玉脚和姣美的蹙眉后,更加神魂颠倒了,一过父亲的丧期,便托人去说媒。那崔家也为贾老爷病逝一事有些尴尬和自责,哪里能接受,断然拒绝了。
那贾少爷思前想后许多天,忽然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要一赌定乾坤。他以文书的形式正式邀约崔家:某年某月某日于土地庙掷骰子定姻缘,贾家赢,崔妹儿嫁给贾少爷;崔家赢,贾家留下所有房产地产归崔家,拍屁股走人;不接受邀约,则必然是贾少爷崔妹儿横死于苍天之下。崔家只得接受邀约。
这一天,贾家楼东南的土地庙人山人海,都来围观这场旷世奇闻的赌局。
三掷两胜,贾家崔家已经各赢一掷。第三掷,崔家掷了个幺点(三个一)出来,围观的人一起“嘘”了一声:这崔家必输了。贾少爷一边微微笑着说“我赢了“,一边轻松随意却又使劲地最后一掷。那骰子滴溜溜转,转,转,终于停下来,大家定睛一看,却是个“抱子”(一二三),比幺点还小的最小的点。这是天意!……
贾家果然说话算话,签写契约,所有房产地产归崔家,自己收拾细软走路。那崔妹儿被贾少爷的真情所感动,决定嫁给他,跟着贾少爷远走他乡去了。从此,贾家楼便改叫崔家楼。由于那口贾家池塘被忽略没有列入契约,就还算是贾家的,仍然叫贾家池塘,当地人称作“贾塘子”,一直保留至今。
据说有了贤内助的贾少爷东山再起,到了山东后又发达起来,人丁兴旺,子孙满堂,再建贾家楼,后来还成就了隋唐好汉贾家楼结拜的一段佳话。
可惜由于文物保护、考古发掘以及遗址文化建设的需要,现在双墩这里的崔家楼和贾塘子都不复存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93

主题

8万

回帖

8万

积分
鲜花
640
鸡蛋
0

Rank: 19

陆军大将

4#
发表于 2023-5-19 04:41:0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杨二郎担山撵太阳的传说俺小时候就听说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