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时24分,我们迎来立冬节气。朔风渐起,草木凋零,深秋的浓郁还未消尽,冬,已翩翩而至......
“立”为始,“冬”为终,这是属于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地始冻,水始冰,叶半青黄,万物收藏,大自然将迎来新一轮枯荣。
古时,人们习惯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现如今,气象学意义上连续5天气温低于10℃才算得上入冬。冷空气日渐频繁,南北温差大是当下天气的显著特点。
立冬三候
水始冰。水面初凝,未至于坚也。 地始冻。土气凝寒,未至于拆。 雉入大水为蜃。立冬后,大鸟几乎销声匿迹了,而在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鸟类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蚌埠天气
今天白天,晴天,东风微风,空气质量良,最高温度18℃,最低温度7℃。预计明天白天最高温度19℃,最低温度11℃。
立冬习俗
迎冬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是个重要的节日。劳动了一年,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顺便犒赏一家人的辛苦。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后世大体相同。
贺冬
贺冬也称“拜冬”,在汉代就有此俗。“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有些地方庆祝立冬的方式也有了创新,冬泳爱好者们就曾用冬泳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
补冬
补冬是中国节日饮食习俗。流行于全国各地。中国民间以立冬为冬季之始,需进补以度严冬。在中国民间一般有吃汤圆、吃豆腐、包饺子、喝羊肉汤等不同习惯。是日,一般杀鸡宰鸭或买羊肉,加当归、人参等药物炖食,也有用糯米、龙眼、糖等蒸成米糕来吃。
按照习惯,冬天是对身体“进补”的大好时节,俗称“补冬”。在中医认为是冬至这天进补身体最容易吸收,而且天冷不容易上火。冬至是天地阴阳气交枢纽,也是人体阴阳气交的相关时刻, 所以冬令进补常选择于冬至日开始,药性宜偏于温热养阳,但应以温而不散、热而不燥为主。在立冬至日补一下,是为了适应气候季节性的变化,调整身体素质,增强体质以抵御寒冬。
立冬食物
饺子
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在北方地区,就喜欢利用饺子来作为立冬进补食物。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饺子也是中国人在春节时特有的民俗传统。因为取“更岁交子”之意,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佳肴。
鸡鸭鱼肉
在南方的很多城市,立冬要吃的是鸡鸭鱼肉,因为天气逐渐的寒冷,人们需要补充更多的能量,而肉类是富含蛋白质的,所以认为吃肉是最好的选择。中医认为,立冬进补适宜食用具有暖性的肉食,如狗肉、牛肉、鸡肉、羊肉、虾等。
羊肉
寒风起,羊肉肥,立冬进补,羊肉是首选,又到了该吃羊肉的季节了,如今,人们对羊肉的常用做法,不外乎爆、烤、涮、炖几种。每种做法都各有其风味和特点,蕴含的营养成分也不尽相同。羊肉性温热,常吃容易上火,中医讲究“热则寒之”的食疗方法。因此,吃羊肉时要搭配凉性和甘平性的蔬菜,能起到清凉、解毒、去火的作用。凉性蔬菜一般有冬瓜、丝瓜、油菜、菠菜、白菜、金针菇、蘑菇、莲藕、茭白、笋、菜心等;而红薯、土豆、香菇等是甘平性的蔬菜。
立冬养生
1.早睡晚起,忌熬夜 “早卧晚起,以待日光”。寒冷的冬天,一定要早睡晚起,以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
2.晚点锻炼,忌晨练 专家建议:习惯晨练的老人出门时间可以比以往推迟半小时,最好等太阳出来以后再去运动。
3.适当晒太阳,防止骨质疏松 冬季多晒太阳可以温煦体内阳气,驱除寒气。太阳光中的维生素D,又叫“阳光维生素”,它可以帮助人体摄取和吸收钙、磷,还能强壮骨骼。
4.注意监测血压 冬天是高血压的危险期。很多人不知道,其实冬天的血压会比夏天更高! 高血压人群平时一周测一次血压即可。冬季建议三天或者隔一天测一次血压。
5.睡前喝水,防止血液浓稠 人在夜间血管中的血液相对于白天会更粘稠一些,睡前喝一杯水虽然可以缓解血液的粘稠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