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地处淮河两岸,淮河水运连接东西,津浦铁路贯通南北,良好的区位优势,让南方和北方的物种都能够在这里找到适宜自己生长的环境,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物产,南北方风俗在这里交汇,每天,一幕幕“舌尖上的蚌埠”在百姓身边上演。蚌埠人民爱美食,对美食有着执着的追求,众多的美食形成了蚌埠特有的饮食文化。
(图片来源摄影 陈春远)
作为南北兼济,东西共融的蚌埠,其包容大度不仅体现在精神多元上,体现在物质的丰富上,涉及到饮食层面也必将是“酸甜苦辣咸”,五花八门。
曾总纂《蚌埠市志·民俗篇》的郭学东对老蚌埠的饮食传统做过深入调研:“蚌埠是一座移民城市,各类美食也大多由移民带来。主要有北方移民带来的淮上菜,京津菜,南方移民带来的淮扬菜,回民带来的清真菜。各家饭店主营自己的本帮特色菜,各有拿手绝活。”
金山饭店保持正宗淮扬风味,最享盛名的菜肴有蟹黄狮子头、软兜鳝鱼、炒蝴蝶片、清炖鸡等;冷盘雕刻丹凤朝阳等,栩栩如生,是凉案厨师的绝活。饭店还经营有蒸饺、包子、烧卖、白汤大面等。
同源茂饭庄以京津菜肴为主,讲究刀工、火候。京帮名菜“四大抓”:抓炒鱼片、抓炒虾仁、抓炒腰花、抓炒里脊,及爆双脆、爆肚头、芙蓉鸡片、酱爆鸡丁、拔丝苹果等都是该店的“名菜”。
以上几家都是民国时期开业的老字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食品短缺,饭店只供应普通饭菜。民间请客吃饭都是在自家进行,当时会点厨艺的都很受邻居同事欢迎。改革开放后,一些饭店陆续开始承办宴席。
烧饼夹里脊,可以说是如今最具蚌埠味的特色小吃,顾名思义就是由烧饼、里脊肉、酱料等组合而成的一种小吃。蚌埠人对于烧饼夹里脊是有情结的,蚌埠人的口味以咸酱为主,还有甜、辣等口味。
随着社会的发展,蚌埠的烧饼由最初的碳烤炉烘制逐渐的改为电烤箱烘制,夹得的配料也更丰富土豆片、生菜、里脊、腰花等等,它是现代蚌埠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不仅仅是因为具有独特的地域性,更重要的是他反映了蚌埠饮食相互融合,演变,创新的特点,每天早上吃上一个,这是外地人体会不到的幸福和满足感!
雪圆小吃诞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很多蚌埠人记忆中的经典美味。入口滑而不腻、糯不粘牙、香甜适口其值得一提的是雪圆小吃独创的酒酿浑汤,她由蜂蜜、桂花、酒酿等组合而成,入口清香甘甜,具有滋养脾胃的功能。
Sa汤是蚌埠过去早餐里的一到美味,汤里有鸡架子,小麦等,不同店家还会加入木耳,千张等。汤本身还有面粉,喝起来并非清水,而且有一点稠稠的感觉。非常好喝,老板会用沙汤给你冲一个鸡蛋在里面,就成了蛋汤。后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蛋汤基本代替了sa汤,现在基本都是卖蛋汤了,偶然有店家买sa汤,固名字也叫“空汤”。
蚂虾现在被别的地方说成龙虾,是夏天配啤酒的美味。但过去是没有人吃这种东西的。蚌埠做了第一个吃蚂虾的城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蚌埠人就开始吃蚂虾了,蚌埠的餐饮业也开始研制蚂虾的制作方法,从开始的在锅里煮,炒,到现在的煮,炸,炒,焖。在加上每家的不同配料。喜欢吃蚂虾的人越来越多,在蚌埠各地都能吃到,老市区内还形成了一条蚂虾街。更是美味蚂虾的聚集地。每到夏天,蚂虾街人山人海。
蚌埠小吃还有包子、油茶、春卷、辣汤、麻圆、米线、凉皮、火锅、拉面、水单饼、大麻花,”品种齐全,在格局上也形成了遍布全市的大大小小饮食摊点集群。
随着蚌埠城市精神的形成和蚌埠经济的崛起,蚌埠的饮食文化也必将迎来大发展的机遇,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蚌埠的饮食文化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在传承中不断地兼收并蓄,创新发展,向着高精尖专和规模化、集群化的方向,不断努力,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饮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