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蚌论樱桃 于 2018-11-6 12:05 编辑
了解一座城市,得先了解它的地名,城市地名从不仅是简单符号,更蕴含深层文化,浓缩着地理、历史、民间传说、人情百态。 蚌埠虽小,但作为一个历史兵家必争之地,一个老工业城市,它的历史和文化也凝固在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地名上。
很多老地名因淮畔文化孕育而生,记述了这座城市的曾经,包容了一代代人的柴米油盐。但当城市之光升起,照进这些老地方的刹那,摩天大楼和商业街荡平了一片又一片老街巷、老院落。那些历史意义和文化传承,在现代化城市的建设中,有的转瞬即逝,有的也渐渐模糊处在消失的边缘。
本期,我们将视线瞄准那些被大多数人所遗忘的老蚌埠地名,通过盘点几个默默消失的老地标别名,揭开尘封已久的历史面纱,重拾老蚌埠的风土人情。
01.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曾用名:淮委医院
蚌埠老住户总会把蚌埠医学院一附院称为淮委,90后年轻人总不明白为什么。其实目前的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原名是“治淮委员会”,其附属医院就在目前蚌埠医学院一附院地址上,后由于该医院划归地方,并入蚌埠医学院,所以老蚌埠人将蚌埠医学院一附院称为“淮委”。老淮委医院在火车站对面,现在搬到蚌医附院也就是肿瘤医院。
02.小南山公园 曾用名:中山公园
提起小南山公园相信大家肯定不陌生,那是我们这一代小时候最爱去的儿童乐园,而这里也见证了安徽省最早建市的蚌埠的荣耀与繁华。小南山公园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19年。
彼时,方振武将军为安徽省长时,将此处开辟为公园,并在山北部建造了石条门楼,横额题写“中山公园”;进门三米还修了个圆型喷水池,池中立了个园顶方柱,柱北向题着“天下为公”,另三面分别题写 “民族”、“民权”、“民生”。每至喷水,观者如墙,这也是蚌埠市民最早看到的人工喷泉。
03.淮河路 曾用名:大马路
问起老蚌埠人,买东西、吃小吃会先去哪?大伙儿肯定会脱口而出:淮河路百货大楼那。作为老蚌埠人原老级别的商业街,淮河路原称“大马路”。起初无名,因为它是火车站建成后,从码头下轮船经老大街或二道街,转乘火车而自然形成的一条土路。以路为南北界,分为城郊。
1918年,在津浦铁路口建成“天桥”,成为当时蚌埠人上桥鸟瞰全市的一景。1919年的蚌埠大火灾后,马祥斌在规划二道街重建时,组织劳力取小南山砂石,铺垫这条泥土路,正式命名“大马路”。
由于大马路在皖北商埠蚌埠的交通、政治、经济所处的重要地位,解放后,由市人民政府主持,通过多次改建,才成为今天的宽敞平整、商厦林立的商业街区。前段时间,关于淮河路天桥拆除改造的工程引发市民热议,小编也希望改造工程能够加速批复改造,让老商圈焕发新活力。
04.国货路步行街 曾用名:港台街
1929年,方振武主政安徽时,在蚌埠中市区的中和街,举办国货展览,由此该街被市民俗称“国货路”,此地名一直延续下来至今。以前叫立新街,后改中和街,后又改国光街。现在的名称叫“国货路步行街”。
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称呼它为“港台街”,因蚌埠的卢为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国货路开了一家“港台时装商店”,所售服装十分畅销,因此蚌埠的时装商店多跑到国货路,由于所卖服装紧跟港台潮流,因此就叫它港台街。
对于老地名,我们要尽量去保护它。时代在不断发展,有一些地名自然消失了,而有一些老地名及其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则以另一种形式保留下去。本期,蚌埠老地名先盘点到这,下期,我们将继续盘点已经消失或将消失的那些地名!
(部分资料、图片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