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是中国七大河之一,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淮河流域,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战略要地之一,更是很多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它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沉积展现在中华大地上。但“她”对于 蚌埠人民来说,不仅是一脉佳水,而且是一条文化味道很浓的河。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生于这,长于这,闲看窗边绿色,尽览十里碧波,在淮河岸边的蚌埠市生活,对淮河有着深深的情感和无限的眷恋,中国有句古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淮河哺育了千千万万的蚌埠居民,淮河文化广场、淮河蚌埠闸水利风景区、这一处处地名无一不证明着淮河在蚌埠人心中的分量,淮河也因此被蚌埠人民称为“母亲河”。
(图片来源摄影 蒋建一)
古老的淮河,历经沧桑。涂山巍巍,淮水汤汤。之前听一些年纪较大的人说过,“当年我来蚌埠就是坐船来的”,现在的小伙伴们可能没有在蚌埠坐船出行过,但是早在上个世纪初蚌埠就出现了最早的轮船公司,岁月似乎特别偏爱这一方水土,通江达海已成为蚌埠航运的地理标签。
蚌埠老码头 (图片来源安徽频道新闻中心)
当时在蚌埠境内,通航的河流共有5条,总里程453公里。其中,淮河干线主航道蚌埠段西起怀远县新城口,穿城市而过,东至五河县浮山段,全长147公里。这里可谓天然的“上通下达”所在,上溯可达省内淮南、阜阳、亳州、宿州、淮北及豫东各港口,下游通过洪泽湖可与长江及各支流航道联网。
(图片来源船货网)
然而,随着公路、铁路运输的发展,航行时间偏长的水路客运逐渐萎缩。有数据显示,1986年由蚌埠启航的淮河客运航线有5条, 全年客运量103.7万次,一年后,随着两条航线停运,年客运量减少到87.2万次。
为改善经营,1987年6月,蚌埠淮河轮船运输公司将一艘客驳船改造为“禹王号”旅游船,开办淮河风光游览业务。1988年4月,淮河客运航线全面停航,长达百年的客运历史就此结束。而旅游航线看似红火的业务也并未持续多久,短短3年后,该线路最终停办。
虽然百年的客运结束了,现在年轻人很少知道1号码头、2号码头、3号码头在哪里,但是一个再次让蚌埠人骄傲的地方出现了。
蚌埠港 (图片来源蚌埠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没有了客运码头,我们的货运港口依旧让蚌埠人值得骄傲,蚌埠港是千里淮河第一大港,日前,蚌埠港二类水运口岸项目工程建设全部完成,淮河流域首个二类水运口岸即将投入使用。蚌埠港集装箱码头是千里淮河唯一集装箱码头,真正实现淮河运输通江达海。
蚌埠港 (图片来源蚌埠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我们的“母亲河”,它正以弯而不屈、奔流不息的精神,谱写出壮丽辉煌的篇章,汇入现代文明的海洋。
近年来,淮河景观也在不断修复、升级,淮河沿岸的景色越来越美,越来越宜居。淮河蚌埠闸水利风景区, 正式成为蚌埠市第四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淮河流域首个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也在蚌埠修建。
蚌埠闸
(图片来源摄影 陈春远)
淮河蚌埠闸水利风景区千亩湿地公园 (图片来源蚌埠微楼市)
登山健身步道示意图 (图片来源盛途户外)
“淮河文化是一个古老而极具魅力的地域文化,使蚌埠全面实现“淮河文化高地和休闲度假胜地”的城市职能。蚌埠所承载的,在复兴中国梦的大时代,具有更为深远的教育意义,纵观历史,淮河文化之最举不胜举,如“垓下文化”、“双墩文化”、“大禹文化”、“花鼓灯文化”、“玉石雕刻文化”、“南北分界线的地域文化”、“龙湖文化”等等哪一项文化产业的兴起对蚌埠的经济发展都能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双墩文化 (图片来源蚌埠广播电视新周报)
南北分界线
我们有深厚的文化自信,自强不息的民族记忆。身在珠城,远播淮河文化。相信文化产业的兴起,会把蚌埠这一颗璀璨的明珠托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