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蚌论小秋 于 2018-7-30 16:23 编辑
素有天下第七泉之称的白乳泉坐落于蚌埠市怀远县荆山北麓,因“泉水甘白如乳”而得名,是难得的宜茶之水。宋代文学家苏轼曾率领其子苏迨、苏过来白乳泉游览并考察,经品味泉水后写有《游涂山荆》诗。山记所见苏轼在此烹茶煮茗,赞此泉为“天下第七泉”。
拱门两侧题有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采得一块价值连城的璞玉,敬献给楚王。因宫中玉工不识其宝,卞和先后以欺君之罪被楚厉王和楚武王砍去双足。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哭于荆山之下。文王被卞和的赤诚之心所动,派玉匠剖璞,终于琢成一块世之罕宝--和氏璧。传说白乳泉就是从卞和眼泪冲刷成的石坑中出露的。显然,眼泪再多也冲凿不出石坑的,民间传说不过是表明了人们对卞和忠贞报国的一片敬意。
白乳泉的泉坑后,有两人方可合抱的古榆树一株,枝叶茂盛,绿荫蔽日,酷暑季节,泉四周也凉爽宜人。泉水从石隙中流出,在一米多口径的石坑中汇聚成一泓碧液,清澈透明。小编儿时常与玩伴一同到这里玩耍,慕名而来看泉水的人很多,他们看泉,我看他们,以此来消磨夏日童年缓缓流淌的时光。 如今白乳泉也与彼时不同,有了很大的变化。当然,不止白乳泉,与泉水相连的三圣寺也被翻新重建,有了焕然一新的面貌。
三圣寺建于宋雍熙元年(公元984年),坐落于荆山。西面数十步既天下第七泉白乳泉,元朝末年在战乱中损毁。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重建,正德、嘉靖、万历年间迭有修葺。寺内设三圣殿、观音殿、地藏殿、弥勒殿等殿堂。主殿三圣殿供奉着观音、阿弥陀、大势至的金身雕像。寺内新建钟鼓亭各一座,佛鼓直径达1.6米,佛钟重约3吨。“小庙寻古”,“榴海闻钟”也因之成为古城怀远一景。
一座城市的古迹,就是对于这座城市的认同感与爱,古迹是在活动中被感知的。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的延续靠的是物质遗产,保护遗迹是我们阐述历史、延续历史的方式。我们不仅是个体,更是在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下的人,我们不仅有人体的记忆,也有作为一个城市的人的记忆。 青山古道上的白乳泉和三圣寺,其实不止是建筑,它还是一个巨大的生命体,因为它从来没有停止变化和生长。 它更像一部电影,年复一年,周而复始,讲述着大自然的生长和历史变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