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楼主 |
发表于 2018-5-24 16:20:50
|
只看该作者
我在蚌埠出生,一直在这个城市生活。小时候的记忆里,蚌埠工厂很多,工业发达。因为爸爸妈妈都是工人,他们在米厂、油厂、面粉厂工作过,所以我的童年就是在这几个厂里的托儿所度过的。六、七十年代蚌埠工业发展迅速,食品加工、机械制造、轻工产品等在全国都名列前茅。特别是五大机:“蚌埠空气压缩机厂是我市解放后兴建的第一家国营企业,生产12个系列160多种型号的压缩机产品。蚌埠隆华机器厂原来叫做安徽水利机械厂,生产各类闸阀和水库需要的维修器材。到了上世纪70年代,更名为蚌埠水泵厂,生产各类水泵、油桶,其中生产的2.8米轴流泵,应用于长江上的水利工程,在全国、全省都有影响。 蚌埠柴油机厂的前身,则是治淮总队的机械修配厂、安徽淮河机械厂。这个厂1957年进行大规模基建,先后建成了金工、铸工、锻工、装配、热处理车间。到上世纪90年代,它是我市唯一生产2105型、495型、19004型柴油机的内燃机制造工厂; 蚌埠机床厂是11家私营铁工作坊合并而成的。一开始只能生产铁桶和马拉水车。但是由于抓住了当时国家工业大调整的机遇,在产品研发上成功实现技术突破,到上世纪90年代时,已经成为我省生产大型万能铣床、机床加工中心、纸箱印刷机械的专业工厂; 蚌埠滤清器总厂的来由更是让人难以设想,它原来是安徽农机修理所。这个所1954年开业时,只有职工200多人。1960年进行改建,改为以生产“三滤”为主的拖拉机附件厂,每年向全国100多个拖拉机制造厂提供配套件150万件。从上世纪70年代起,厂里与国际同行进行技术合作,并接受联合国资助,建立了车用滤清器科研测试基地。到上世纪80年代末,各种滤清器生产能力已达到600万只,是国内生产滤清器的重要基地之一,也成为国家机械工业的骨干企业”。
近几年,这些工厂有的改制,有的搬迁,它们的印记越来越模糊,有的已经消失,每当我路过这些厂时,在我的记忆深处,邻家女孩小青第一天上班的情景就会在我脑海里浮现。清晨,小青早早起来,简单的梳洗打扮回,拎着饭盒,迈着轻盈的脚步,满怀喜悦向工厂走去,饭盒里有爸爸精心准备,她特别喜欢吃的西红柿和麻花。走了好远,不放心的妈妈还在后面偷偷地跟着观察。到了工厂,看看黑板报,先打扫卫生,然后上车间工作,下班时会把西红柿在厂门口消灭掉。
小青工作半年,爸爸给她买了一辆二手蚌埠自行车厂生产的飞箭牌自行车,这样她上下班方便许多。小青喜欢拉手风琴,下班回家就拉,有时候自己拉,有时候在大礼堂门口给工友演奏,邻居李大爷和他的小狗是她最忠实的听众。
那一年,在凌霄花盛开的时候,小青恋爱了,经常看到她在筒子楼前凌霄花开的地方等那个英俊的男孩。
遗憾的是,这些场景只能在记忆里重现,为了找回这些记忆,最近几个星期,下班我就去寻找这片最后印记,终于在大庆路找到一点支离破碎的印记。特别邀请古琴演奏俞老师客串小青,帮助我寻找记忆里的邻家女孩。谢谢好友王志成老师提供工作拍摄场地。
让镜头记录下它们成为永恒,不然就只能在博物馆看到它们了。。。。。。
|
-
12.jpg
(331.68 KB, 下载次数: )
-
13.jpg
(295.05 KB, 下载次数: )
-
14.jpg
(179.96 KB, 下载次数: )
-
15.jpg
(275.84 KB, 下载次数: )
-
16.jpg
(463.01 KB, 下载次数: )
-
17.jpg
(267.14 KB, 下载次数: )
-
18.jpg
(249.95 KB, 下载次数: )
-
19.jpg
(577.37 KB, 下载次数: )
-
20.jpg
(729.76 KB, 下载次数: )
-
21.jpg
(575.61 KB, 下载次数: )
-
22.jpg
(795.69 KB, 下载次数: )
-
23.jpg
(844.44 KB, 下载次数: )
-
24.jpg
(593.17 KB, 下载次数: )
-
25.jpg
(352.52 KB, 下载次数: 5)
-
26.jpg
(694.42 KB, 下载次数: 4)
-
27.jpg
(512.7 KB, 下载次数: 7)
-
28.jpg
(427.05 KB, 下载次数: 7)
-
29.jpg
(591.79 KB, 下载次数: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