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蚌论阿哈 于 2018-5-22 16:18 编辑
农历三月二十八,是大禹治水成功,捉住水怪,会诸侯的会期,也是涂山淮河流域民众自唐代起,自发起来举办涂山朝禹庙会的会期。庙会日,沿淮民众十万余人,从数十里或数百里外涌向涂山,参加祭祀大禹的盛会。
据悉今年的涂山庙会吸引了近12万的游客,人们从四面八方接踵而至,齐聚涂山参加这场盛会。早在前一天东海大道两旁就开始摆起流动摊点,傍晚时分从禹王宫公交站至荆涂淮河大桥收费站一路,红色的遮阳棚错落有序,已经让人可以预想到第二天涂山庙会的盛况。
(涂山庙会当天,荆涂淮河大桥)
追根溯源,寻求文化本味
涂山,古为涂山氏国所在地,双峰峻耸,瞰淮矗立,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的淮河东岸。尧舜时代,洪水泛滥,千里长淮,一片汪洋。为根治水患,大禹“左准绳、右规矩”、“沐甚雨、栉疾风”,借助与涂山氏国的联姻,在涂山大会诸侯,劈山导淮,留下了“新婚三日而别”、“三过家门而不入”等千古佳话。
(涂山远景)
涂山庙会,作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淮河流域史料记载最早、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最能传承民族精神和民俗文化的盛会。
庙会祭祀的时间,有农历三月二十八的惊蛟盛会,六月初六大禹生日的祭祀大会和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庙会。其中,农历三月二十八的庙会最为隆重。
(下洪村登山小道上的人群)
每逢会期,沿淮地区的民众扶老携幼,像潮水一样涌上山来。参加庙会的四乡八镇的花鼓灯班子,碰在一起要大显身手,比比谁的锣音响,看看谁的兰花美。此外,民间传说禹王庙的泥娃娃最灵,抱回家就能怀孕生娃。更有传言:农历三月二十八的前一天或者后一天会下雨,此为“洗山”。
传承创新,文化在发展中更具魅力
在老一辈人的心目中,涂山庙会有着深远的意义。对他们来说,从儿时可能便跟着长辈一起参加庙会。庙会当天的花鼓灯表演、涂山上的特色摊点,仿佛每年都有新的感受。坚持来参加庙会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信仰,来源于涂山庙会在其心目中形成的仪式感。
(登顶成功,在庙门口休息的老人们)
来自怀远县靠山社区的老奶奶已经75岁高龄,换上自己特意带来的花衬衫,和扮演“孙悟空”的人一起合影留念,拿着打印出来的照片满脸都是喜悦。
“我从上山就开始找他合照……我每年都来,从前几年开始跟他合照,每年都要照两张。”老人展示了自编的山歌,精神矍铄。
(和“孙悟空”合照的老奶奶)
(互相搀扶着下山)
在历史长河里,涂山庙会文化能够被传承了下来,其中原因离不开对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使其不断地顺应社会需求。对于现在的年轻人而言,参加涂山庙会的祭拜意义并不明显,参加这场活动更像是踏春出游、亲子出游,图个人多热闹。而一代一代的继承形成的“农历三月二十八爬东山看庙会”在其心中也不可否认的占有一定的地位。
(工艺品摊位)
(参加庙会拍张合照)
在涂山庙会期间,各类文艺演出、工艺品交流和各类地方特色小吃,丰富多彩的涂山庙会习俗,也让涂山庙会文化更具魅力。
(摆放着的书法作品)
(背着“土冰柜”的卖雪糕老人)
面对文化考验,交出一张文明的答卷
2015年涂山庙会之后我坛网友“都是一家人”说道:
涂山朝禹路修的好,绿化也很漂亮,很多树木都很上档次,政府对安保的投入也很大这是必须的,值得高度的赞许,毕竟有近10万人的流动。对摊位的管理朝禹路上半段单边摆摊很好,不影响上下行人和商品交流活动。下半段到出口由于是两边摆摊出现行路难的局面,还伴有逆人流爬在地上的“乞讨者”。
(山顶上熙攘的人群)
十万余人参与的一次活动,要确保各个环节没有疏漏,活动现场保证大家的安全,防患于未然,离不开各部门的配合与合作。
(维护秩序的公安民警)
2017年庙会交通安全保卫行动中,怀远县交管大队共出动警力230余人,蚌埠市公安局禹会分局出动特警、武警、消防等多个警种共计500余警力赶赴现场。
2018年涂山庙会,为方便游客,禹会区在现场设立了多个执勤点,公安民警、消防应急、行政执法等多部门600余名工作人员,为广大游客提供后勤保障。怀远县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提前制定了《涂山庙会和花鼓灯艺术节的交通安全保卫工作方案》,并在当天早上6时许,各岗点执勤民警全部到位,对环城路、禹王路、涡河三桥和通往荆涂大桥方向的路段实行交通管制。
(随时待命的后勤保障团队)
登山途中,随时待命的消防车、救护车,驻扎在各个路段的公安民警……总有一些人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默默付出着。
尽管庙会过程中有让人不尽如意的现象出现,如做宣传的商家们散发的活动传单被到处乱丢、游客乱扔垃圾、道路拥堵……游客们在“狂欢”之后,如何交出一张文明的考卷也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部分素材来源:百度百科、人民网-安徽频道、安徽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