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山残碑惊现“长城抗战” 作者 陈又丁 蚌山又称小南山,是安徽省蚌埠市区中心一处公园。在小南山老电视台附近,弃置着尺寸巨大的赑屃和残碑,碑上的铭文已被凿去,碑身和碑座被凿裂为数块,散布在行道两侧。 残碑从外形上看,俗称为龟驮碑。笔者测量,赑屃驮碑如复原后总高约在5.3米(其中赑屃高1.1米,碑身高4.2米),碑身宽约1.2米,厚0.5米。碑文虽然大多被凿,几乎无法辨认,但有少量文字的偏旁部首尚在,大致可推测出碑文的内容与记述战争、纪念阵亡者有关。 笔者在一行行凿痕中,依稀辨认出了“徐军长庭”四字。经查阅史料,在蚌埠的民国时期驻军史上,确曾有过一位徐军长,应该是徐庭瑶(1892-1974)。1933年初,由第4师和第4师独立旅扩编的25师合编为第17军,徐庭瑶任军长,兼任蚌埠警备司令,军部和下辖的25师师部当时均设于蚌埠。长城抗战爆发,徐庭瑶联络17军高级将领联名致电国民党中央,请缨北上抗日。蒋介石答应了徐的请求,17军军部和所属25师自蚌埠出发,奔赴古北口展开了一场血战。 小南山残碑记述的内容是否与古北口战役有关?笔者在残碑上一行行的仔细寻找依稀可辨的字迹,在凿痕较浅之处发现了“新开岭”、“界牌峪”、“笔架山”等地名。经查阅地图和战史资料,这些地名都在古北口附近10公里范围内,且这些地点都是17军与日军发生过战斗的战场。由此可见,这尊赑屃驮碑确实与古北口战役密不可分。笔者对碑体最右侧的一行凿痕仔细观察,从偏旁部首推测,此块碑志的名称应为“陆军第十七军华北抗日阵亡烈士公墓碑志”。经过反复辨认和揣摩,结合长城抗战史料,大致可以分析出,碑文记录了整个战役的发展经过,突出描述了17军官兵置生死于度外、以血肉之躯奋勇凛然的杀敌精神。 碑志撰写者一般会在碑志的第二行留名,此处模糊可辨“兴义何□□撰”。查阅资料分析,此人应为时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委员长何应钦,何应钦系贵州省兴义人,徐庭瑶第17军在参加长城抗战期间由何指挥调遣。何应钦撰写碑志,也反映出该碑的规格很高,当时系以国民政府名义所立。 当年的抗日战场距离蚌埠千里之外,而烈士公墓碑志为何出现在蚌埠小南山?古北口长城抗战结束后,口东南两关,大街小巷尸横遍地,山谷田野到处都有阵亡将士的遗体。在当地令公庙道士王乐如的带领下,古北口的群众对烈士们的尸体进行了掩埋。1934年清明节,王道士联合当地商会,前往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以下简称北平军分会)申请来捐款,在当地修建了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根据北平军分会的要求,王道士带领当地群众把第17军25师的500具烈士遗骸挖掘出来交北平军分会,由国民政府起运至安徽蚌埠立墓另葬。至于立墓的具体地点,资料没有记载。 在徐庭瑶个人传记中对修墓也有记述,虽未说明墓址所在,但提及抗日阵亡烈士公墓建成时,蒋介石率何应钦等国府政要亲临致祭。 查阅资料过程中,笔者检索到中国嘉德拍卖公司在2008年12月14日举办的一场中国书画专场拍卖中,上拍了一幅时任第17军2师师长黄杰于1934年4月所作的第17军抗日英勇史实碑铭书法立轴,这幅立轴题为《陆军第十七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碑铭并序》,记载了建造公墓的原因和准确地点,序言部分有“倭人入寇东省复思南侵,经我军猛烈抵御始不得逞,而我十七军将士死绥者甚众,塘沽协定休战,军长徐公月祥戚焉伤之,于蚌埠蚌山之阳,为营公墓以妥英灵,立碑以彰忠烈……”小南山又名蚌山,山之南为阳,蚌埠蚌山之阳,指的是小南山南坡,残碑现在所处的位置老电视台门口也就是小南山的南坡,这幅书法立轴与赑屃驮碑的内容互为验证,第17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位于小南山南坡已毫无疑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