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活动: 0 次
组织活动: 0 次
- 鲜花
- 15
- 鸡蛋
- 30

陆军中士
|
1912年,津浦铁路全线贯通。作为火车拉来的城市,蚌埠是这条线上的重要一站。火车出了蚌埠站西行转北,与市区的大马路,也就是现在的淮河路相交。最初,铁道口没有栏杆,只立有一面旗帜,作为火车是否通过的信号,因此有“洋旗倒,火车到”的说法。但是在火车这个“西洋景”面前,人们还没有养成避让的习惯,不少人死在滚滚的车轮之下。
1917年,一件轰动一时的事件改变了这种状况。那年夏天,寿州清末状元孙家鼐的孙媳妇进京转乘火车,晚间经过铁道口,被南下的火车轧死,据当时的知情者回忆:“死者身穿白色旗袍,腹中胎儿亦被轧出,惨不忍睹。围观者众多,铁路运输中断……”
因孙家系当时的豪门贵族,官司非同一般。最后,铁路部门除负担死者的所有丧葬费用外,还应孙家要求,在肇事道口建造一座立体交叉桥,名曰“天桥”,其意一则体恤对死者纪念,二则以抚民心。天桥于1919年春建成通车。它是蚌埠最早的一项市政工程。也是我国早期的城市立交桥。
此时的天桥为钢木结构,全长17.35米,宽6米。桥顶与铁轨顶面高为5.15米,载重负荷8吨。但由于桥面与铁路成正交跨过,形成桥两端道路与桥面迂回衔接,成“S”形,加之约10%的陡坡,行人、过车多有不便。
|
-
1.jpg
(404.13 KB, 下载次数: 4)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