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上在老蚌山区政府那边有家蚌埠市小吃文化馆还是啥的,很有韵味,还有艺人弹唱。 |
纲纪四方 发表于 2018-08-21 20:18 只能对你表示同情,认命吧! |
身为蚌埠人,我很亢奋 |
|
蚌埠的桥也很多!长淮卫大桥、备战桥、解放路大桥、老淮河大铁桥、朝阳路大桥、大庆路大桥、淮河闸公路桥、合徐高速公路大桥、荆涂淮河大桥,以上九座大桥全是淮河的大桥。另外还怀远境内涡河上的一、二、三、四、五桥等... |
要是说桥的话可以来天津看看,横跨在海河上的桥都有不同,蚌埠桥、解放桥、北安桥、金钢桥…………欢迎老乡们来天津 |
这些资料相当珍贵! |
三星照林 发表于 2018-08-16 13:35 孙孙家鼐 孙家鼐(1827~1909),字燮臣,号蛰生、容卿、澹静老人,安徽寿州(今淮南寿县)人。清咸丰九年(1859)状元,与翁同龢同为光绪帝师。累迁内阁学士,历任工部侍郎,署工部,礼部、户部、吏部、刑部尚书。1898年7月3日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受命为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首任管理学务大臣,1900年后任文渊阁大学士、学务大臣等。卒后谥曰“文正”。 中文名 孙家鼐 外文名 Sun Jianai 别名 字燮臣,号蛰生、容卿、澹静老人 国籍 清 民族 汉族 人物生平 孙家鼐,幼读诗书,院试中举后,初次会试不第,目睹诸兄登榜,益自奋勉。终于咸丰九年(1859 年)中一甲一名进士(状元)。后授修撰,历侍读,入直上书房,钦赐扩建故居,悬“状元及第”匾。因久居京都,后又在北京廉子胡同另建府第。 同治三年(1864 年)任湖北学政。光绪四年(1878 年)命在毓庆宫行走,与翁同龢授读光绪皇帝,后累遣内阁学士,提升工部侍郎。江西学政陈宝琛上书请示以先儒黄宗羲、顾炎武从祀文庙,议者多以为未可,孙家鼐与潘祖荫、翁同龢、孙诒经等再请,才得到批准。 光绪十六年(1890)授都察院右都御史、工部尚书,兼顺天府尹。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即将爆发,朝议主战, 他力谏“衅不可启”,主张忍让屈和。甲午海战失败,朝野震惊,他提出了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认为要振兴中华,要注重科学,兴办实业,国家欲富强、民族要兴旺首先要开办学堂。 孙家鼐列名强学会,并参与活动。御史杨崇伊秉承李鸿章之意,向皇帝上奏“强学会妄议朝政”,于是将强学会改名为“官书局”,孙家鼐仍主其事。他屡向光绪帝推荐维新派郑观应的《盛事危言》、汤光潜的《危言》和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等书,并请印刷数千份发给各级官员。他赞成维新派关于“开民智”、“通下情”为第一议的政治主张,认为“报纸是通下情之重要途径,阅报能去皇帝壅蔽,但要严禁凌乱宸聪”。他与马吉森合股在河南安阳创办广益纱厂。令其侄孙孙多森在上海创办阜丰面粉厂、中孚银行,并投资兴办启新水泥公司、北京自来水厂、井陉矿务局、滦州官矿公司等。 |
刘財 发表于 2018-8-18 10:49 血脉相连,根之所在 |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天津卫视的纪录片看到寻根蚌埠这个节目,原来两座城市还有这么深的渊源,早年最早的天津人就是蚌埠固镇跟随燕王过去的,一条津浦铁路连接两座城市,从此喜欢上了这座城市。 |
啥时候能建呢 |
对过去没有彻底了解。 |
长淮卫 |
大铁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