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活动: 0 次
组织活动: 0 次
- 鲜花
- 5
- 鸡蛋
- 5

陆军上尉
|
驻蚌单位搬迁合肥绝不是简单的“水往高处流”这么简单,这是上届省长王三晕的一个天大的政绩工程,完全是精心策划然后稳步实施的。王某2007年来安徽任省长,时年55岁,对他这个年龄的省级干部是很微妙的年龄。他很明白自己如果再干一届省长没有什么政绩,60岁后就要回全国人大当个什么专门委员会的副主任。因此,他必须四年内在安徽搞出一些名堂,为自己从省长到省委书记打下基础。2008年底他就开始策划所谓皖江经济开发,从规划到报批仅仅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完全是神速,时间不等人。为什么叫皖江?当然这是一个新名词,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为什么合肥、黄山、滁州、巢湖、六安(若论离长江的距离,蚌埠要比合肥、六安近得多)规划进去?当然不是一时冲动,要知道中央常委中的三位常委的老家就在上述地区,六安是老区,将军故里,发展他们的老家焉有不批之理?2009年底,吴委员长应邀回安徽视察,其路线就是按照所谓皖江城市芜湖、合肥、马鞍山等地来走,吴委员长所到之处皖江开发不离口。不到三个月,2010年初,该规划获得中央批准。
王在完成了第一步任务后,紧接着就是要让这个所谓皖江产业区出成绩,盖一座楼还需一两年,这么大的地方,还有这么多的落后地区,如要在王任期还剩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实现产值翻番,不要说安徽,就连西方发到国家也是不可想象的。产值是一点点做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如何能够实现他的终极目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累加的方式来完成。若想让整个安徽省的产值翻番,三晕省长做不到,但是若想让一个地区翻番,倒是有可能。中国是高度集权化的市场经济,政治高于经济,权利可以调动一切资源。就在他构想皖江开发带的时候,又天才般地提出一个新概念”合肥经济圈“。皖江的核心是合肥经济圈,合肥经济圈产值腾飞了,皖江开发区的产值不是指日可待了吗?一出后现代的活现剧粉墨登场了。从2008年开始,省政府开始加快将省内其它城市的省属企业、事业单位外迁合肥的步伐,威逼利诱,大家可以注意下,仅蚌埠的煤田地质局、水利勘测设计院、及中央所属的40、一机部设计院、玻璃设计院都是在这个期间陆续搬迁合肥或是在合建立企业和各种名义的中心,同时,淮委也通过蚂蚁搬家的形式,一点点转移到合肥。
这种做法除了能增加合肥的政治中心地位外,还有什么好处呢?对,就是通过把这些单位搬进来,使他们的经济收入成为合肥经济圈总产值的一部分,这种所谓的跨越式发展不需要任何积累,是在最短时间里增加产值的最为有效的方式。大家可以看下这两个数据:安徽煤田地质局2010年收入1.98亿元,安徽水利勘测设计院2011年收入3.56亿元,仅这两个单位的总收入就到达5亿元,而2011年,蚌埠淮上区的财政总收入才4.1亿元;蚌埠玻璃设计院在合肥投产的生产线年产值达几十亿,原蚌埠铁路分局各主要部门迁合肥后每年贡献合肥工业产值上百亿元。粗略地算一下,合肥从蚌埠掠夺走的财富这五年里高达八百多亿(不准确,只少不多)。
大家可以想想,我们要引多少企业,要创造多少财富才能弥补这些损失。其结果是蚌埠越来月败落,合肥经济圈的产值从2010年的一千多亿发展到2011年的3千多亿,整整翻了两番,跃居全国省会城市经济速度发展最快的前列(这里面巢湖的贡献也不少,被拆分后,划入合肥地区的原巢湖辖区2011年为合肥贡献GDP数字300多亿)。王三晕终于实现了他的四年宏伟蓝图,合肥经济圈成为2011年中国媒体最闪亮的字眼,2011年底他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甘肃的省委书记,而给安徽人留下的是什么呢?是一个空壳的皖江转移带,一个畸形的合肥经济圈,如蚌埠一样遭遇的城市的衰败,而且伤到筋骨的衰败,和百姓无尽的悲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