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28|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风光摄影中的“隔、借、引” 转帖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287

主题

2620

回帖

4690

积分
鲜花
372
鸡蛋
15

Rank: 14

陆军上校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0-24 12:50:1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xbcell 于 2011-10-24 17:46 编辑

风光摄影中的“隔、借、引”



现实世界是三维的,而摄影空间则是二维的。摄影艺术常常就是利用二维的空间来表达三维的世界,事实上摄影无论怎样来模拟,毕竟与生活本身不能等同。在各类艺术中,人们最终的目的就是塑造种种形象来传情达意。艺术种类中,也只有类似雕塑,戏剧,舞蹈这类艺术品类才是三维对三维的模拟。而摄影则永远难以达到事实上的三维。
但,摄影之所以吸引人,之所以形象突出,还在于摄影师呕心沥血对于三维的追求,所以产生了诸如“空间感”,“空气感”,“现场感”,“纵深感”的追求。
著名摄影美学家朱羽君在《摄影美学漫笔》中对于摄影的空间意识中提出了摄影的“隔、借、引”的概念。这三种方法可以体现在一切摄影作品中,尤其适用于风光摄影的布局与设计。

一.隔
所谓隔,指的是透过门窗,竹帘,树隙,栏杆等去拍主体。所谓“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隔的最好体现。这窗,这门就是近处的隔,而目的则在于远处的雪与船。
(一)远隔
通过隔法,而使拍摄的景物产生非常强烈的空间感,使观众产生由近及远的视觉感受。1.远隔可以理解为拍风光作品时,必须有近景陪衬,远景才有味道,才能给人带来空间感。比如我们拍远处的湖水,一般都把近处的几个柳丝,或几个栏杆,一角屋檐作为近景,让人分明地感受到景物的层次,进而感受到空间的存在。
    图1

器材:尼康 D700 [尼康数码相机]
时间:2011-04-10 16:10:09.42  快门:1/750  感光度:200  闪光灯:No Flash  白平衡:Auto  
上面这张图片中,远处的建筑则是通过桃花的缝隙来观察到的,近树与远楼之间,至少可以让人感觉到两个层次(其实还有三个或四个层次),因此空间感被强化。画面带来童话一般的意境,透过桃花丛,远处的建筑显得更富于诗意,总让人想到桃源背后,有一个迷人的所在。
图2
器材:尼康 D200 [尼康数码相机]
时间:2009-05-22 19:39:24.00  快门:4  光圈:F/2.8  焦距:70毫米  感光度:100  
这张夜景照片在构图上是做了有意的尝试的,远处的酒楼在近处的柳条的衬托下才能显示其空间的存在,而且右上角的几个柳枝也增加了画面的趣味性,使整个画面不再乏味。
图3
这张照片名为“小红房”,摄于坝上草原,属于“隔”法的大面积运用了,当时大家在一个水洼边游玩,很多人从树林外拍摄小红房,我总感觉角度不佳,于是走进松林中,透过树干,对着红房拍照,对着松林外的小房子曝光,故意让松树干成为剪影,拍成了这张照片,果然感觉与我其它角度拍照的截然不同,更富于韵味了。
2.隔法还可以理解为当我们拍照某个主体时,则是透过图案形的近景来完成拍照,让近景成为一个漂亮的画框。
图4
器材:尼康 D200 [尼康数码相机]
时间:2008-06-01 17:07:45.98  快门:1/250  光圈:F/2.0  焦距:58毫米  感光度:100  
例如这幅“走进古城”的照片,是2008年摄于宁远古城,当时从城楼的门洞中走过时,灵机一动,拍下了这张照片,后来用这张照片做这个系列照片的封面,感觉拱形门的图案非常美,并且由于画框式的布局,给画面带来一种沧桑感与神秘感。
图5
器材:尼康 D700 [尼康数码相机]
时间:2011-10-16 14:56:52.25  快门:1/125  光圈:F/2.5  焦距:35毫米  感光度:200  
这是走进长城的城楼以后,通过当初的瞭望口拍摄的远方的长城,瞭望台年久失修,瞭望口已残破,通过这样的“画框”去看长城的另一段,则更有一种沧桑感。
(二)高隔
通过隔法,而使拍摄的景物产生高耸感,就是高隔。
古代画论:山欲高,云雾锁其腰。就是用云雾之白来分隔山峰,更显高远。
图6
上面这张照片表现的是黄山云雾,因其雾在,横云断岭,才使黄山产生了千仞之势,无疑是隔法的妙用。

二.借
文学描写上有一种手法叫“借景抒情”,摄影上也可以采用这种“借”的方法,从背景中透出消息来谓之借。背景中可以透出什么消息呢?可以是实的,也可以是虚的。比如拍颐和园的景色,背景中衬着玉泉山的塔影,这是实借。当然也可以采用镜头大光圈的虚化或雨雾天特殊的光线产生空间感,这是虚借。
(一)实借
借此而表现彼,这就是借,如果此是实实在在的,清晰透彻的,就是实借了。
图7
器材:尼康 D700 [尼康数码相机]
时间:2011-10-19 06:24:36.00  快门:1/60  光圈:F/2.5  焦距:35毫米  感光度:200  
比如上图中表现的重点是海上的那群礁石,但以远处打渔船来作为陪衬,即为实借。
有人可能认为这是“隔”法,乍看,确实像隔,但仔细分析,隔法是以近景为陪衬,以远景为表达中心,而“借”法则相反,以近处为表达中心,以远景做为陪衬,下图更能说明这样的问题。
图8
器材:索尼 R1 [索尼数码相机]
时间:2006-08-15 15:35:54  快门:1/500  光圈:F/9.0  焦距:14毫米  感光度:160  
这张照片的主体明显是这艘铁船,而伸向远方的堤岸则是它的陪衬,所以它用的是借法而非隔法。
(二)虚借
如果在借此表现彼的过程中,此是虚化的,则是虚借。
1.利用镜头大光圈把远景虚化,是虚借的一种方式。
图9
上图中的对焦点在一个海螺与一个贝壳上,但近处的沙与远处的大海与碣石(曹操《观沧海》中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就是此处)全使用大光圈虚化掉了,变得模糊,就是一种虚借。
在风光小品的拍摄中,我们也经常使用这种方法,让要表现的主体清晰,使用长焦,大光圈虚化背景。
图10
器材:尼康 D200 [尼康数码相机]
时间:2008-06-06 07:30:54.57  快门:1/800  光圈:F/2.0  焦距:58毫米  感光度:100  
上图使用的就是135/2.8镜头,使用最大光圈F2.8拍下的春天的柳丝,而树干与道路渐次虚化出去,产生了强烈的空间感,这种拍照方法还特别为人像摄影师所喜用。
2.利用雨雾天气,自然产生一种近浓远淡的视觉效果,也是虚借的一种。
图11
器材:尼康 D700 [尼康数码相机]
时间:2011-10-14 08:18:23.84  快门:1/350  光圈:F/2.5  焦距:35毫米  感光度:400  
上图就是雾天所拍的风光,近树色彩浓郁,远树色彩清淡,空间立即就拉开。这种天气拍风光照片除了能强化空间感以外,还特别具有梦幻迷离的美学效果。

三.引
利用伸向远方的延伸线把观众的视线引向远方,利用河流,道路,电线杆,成行的树木等,或采用仰角侧拍,让所摄物消失在天际等,就是“引”法。
(一)远引
让观众的视线受画面线条的指引而延伸到远方的构图方式,可极强烈地夸大空间感。
图12
器材:尼康 D200 [尼康数码相机]
时间:2008-05-22 17:05:46.79  快门:1/640  光圈:F/1.4  焦距:70毫米  感光度:100  
上图中的火车道就起到远引的作用,在远方会聚而消失,空间被强化。
图13
器材:尼康 D700 [尼康数码相机]
时间:2011-10-16 16:49:13.14  快门:1/125  光圈:F/8.0  焦距:35毫米  感光度:800  
这张图片中的长城城墙在山脊上蜿蜒,同样也起来强化空间的作用。
图14
器材:尼康 D200 [尼康数码相机]
时间:2007-08-21 18:08:55.16  快门:1/250  光圈:F/11.0  焦距:150毫米  感光度:400  
而这幅作品中的河边的围栏则呈弧形在画面的右上方消失,不仅起到延伸空间的作用,在构图上还创造了一种美的韵致。
(二)高引
如果我们采用仰角的方式来拍照,则建筑或树木等则向高空会聚,会格外产生一种高耸感。
图15
器材:尼康 D200 [尼康数码相机]
时间:2008-10-24 14:59:58.49  快门:1/90  光圈:F/4.0  焦距:25毫米  感光度:100  
上图中所示的几株杨树,就采用了这种拍摄方法,则自然产生了一种顶天立地的感觉。

     当然以上几种方法并不是固定的模式,在摄影实践中,我们常常还要利用其它的方法,并且就算是运用了隔借引的方法有时也是综合利用的,并不是截然割裂的。
    图16


如上图所示,近处的瓦顶屋脊是“隔”,而因为空气中有雾,色彩上愈远愈淡则是“借”,而画面中斜伸的甬道则是“引”,这张照片无疑是三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了。
法无定法,在风光摄影中,手法万千,只要运用得当,画面舒适,构图自然,取景合理,就是好方法。无法之法,则为大法。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蚌埠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 1

组织活动: 0

50

主题

4110

回帖

2万

积分
QQ
鲜花
128
鸡蛋
567

Rank: 17

陆军中将

双鱼座 论坛帅哥勋章 2011幸运勋章之1

2#
发表于 2011-10-24 12:54:34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53:}  木有图片啊  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188

主题

5837

回帖

1万

积分
鲜花
84
鸡蛋
13

Rank: 16

陆军少将

狮子座

3#
发表于 2011-10-24 14:40:40 | 只看该作者
木有图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0

主题

13

回帖

17

积分
鲜花
0
鸡蛋
0

Rank: 3

陆军列兵

4#
发表于 2011-10-24 16:06:58 | 只看该作者
呃,图都不不到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93

主题

1万

回帖

1万

积分
鲜花
86
鸡蛋
12

Rank: 17

陆军中将

5#
发表于 2011-10-24 17:26:46 | 只看该作者
图片嘚一个一个看,太费劲。

点评

好了已经搞定了  发表于 2011-10-24 17:4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287

主题

2620

回帖

4690

积分
鲜花
372
鸡蛋
15

Rank: 14

陆军上校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4 17:42:07 | 只看该作者
抱歉,专贴过来的,我编辑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6

主题

310

回帖

386

积分
鲜花
1
鸡蛋
0

Rank: 9

陆军少尉

7#
发表于 2011-10-24 17:54:37 | 只看该作者
支持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 1

组织活动: 0

128

主题

7856

回帖

1万

积分
鲜花
812
鸡蛋
75

Rank: 17

陆军中将

爱心志愿者勋章 处女座 蚌埠论坛美食达人 蚌埠论坛和谐家庭

8#
发表于 2011-10-24 19:12: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水相依 于 2011-10-24 19:12 编辑

  全文阅读完毕   受益了   谢谢大师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72

主题

951

回帖

3814

积分
QQ
鲜花
114
鸡蛋
0

Rank: 14

陆军上校

处女座 论坛帅哥勋章

9#
发表于 2011-10-24 19:22:42 | 只看该作者
收藏,风光最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 9

组织活动: 0

359

主题

7322

回帖

1万

积分
鲜花
1385
鸡蛋
2

Rank: 16

陆军少将

蚌埠论坛足球达人 雷锋勋章

10#
发表于 2011-10-24 19:43:16 | 只看该作者
在各类艺术中,人们最终的目的就是塑造种种形象来传情达意。摄影这门艺术也是如此。人们通过实践、总结,将摄影技法上升为理论,反过来再指导摄影活动。xbcell 朋友的转帖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值得学习、借鉴。

点评

一套一套的,呵呵呵,说的好  发表于 2011-10-24 23:3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 8

组织活动: 0

2328

主题

2万

回帖

5万

积分
鲜花
6047
鸡蛋
207

Rank: 18

海军上将

爱心志愿者勋章 蚌埠论坛美食达人 蚌埠论坛足球达人 2010珠城热心网友荣誉勋章 私家厨房勋章 吃遍珠城勋章 雷锋勋章

11#
发表于 2011-10-24 20:43:0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下回分几个帖子发,图片太多打开太慢。

点评

本人比较懒,还是一个帖子省事,大家看着也完整,图片的质量比较好,所以稍微慢点,蚌埠论坛本身网速也不快  发表于 2011-10-24 23:3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 2

组织活动: 0

752

主题

2万

回帖

4万

积分
鲜花
14120
鸡蛋
42

Rank: 18

海军上将

爱心志愿者勋章 巨蟹座 论坛帅哥勋章 蚌埠论坛美食达人 2012珠城热心网友荣誉勋章 绿手指 私家厨房勋章 吃遍珠城勋章 雷锋勋章

12#
发表于 2011-10-24 20:44:2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33

主题

999

回帖

1678

积分
鲜花
173
鸡蛋
0

Rank: 12

空军少校

13#
发表于 2011-10-25 00:31:35 | 只看该作者
好贴,学习,收藏。{:soso_e17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93

主题

1万

回帖

1万

积分
鲜花
86
鸡蛋
12

Rank: 17

陆军中将

14#
发表于 2011-10-25 09:09:5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