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活动: 0 次
组织活动: 0 次
- 鲜花
- 6
- 鸡蛋
- 0

陆军少校
|
蚌埠市华阳汽车今安在
我的个天来
1楼
要找到“华阳”还真不容易
想了解“华阳”的前世今生,首先要找到“华阳”,手上的第一动作,当然是拿起电话,以习惯性思维拨通114。电信服务人员查询后告知了电话号码3020433,并友情提示:已欠费停机。不死心,照着号码拨一遍,自然是无果而终。
第二步,上“百度”,键入“蚌埠市华阳汽车制造厂”,搜索到了企业产品简介:华阳牌BHQ系列微型货车、微型警备车、金融车、计划生育车、轻型客车。联系电话为0552/3014874,满怀希望地按下电话键——“你所拨打的电话已停机。好在还有个老厂址:安徽省蚌埠市解放二路1号。总算有了点眉目。
第三步,找蚌埠市工商改革办公室,询问后得知,企业已划归龙子湖区。
第四步,以人找厂,从“人际关系”渠道,找到了已从该厂离职的职工,获悉现在还有个企业留守处,负责人姓于,电话号码不知道。
第五步,既然有留守处,工会组织一般都会有联系。于是,通过市总工会宣教部找到龙子湖区工会主席,终于联系上了负责人于志强。
乘着采访车,沿着解放二路向北,到了尽头,已近淮河大堤,路左侧,有个破旧的牌子“华阳汽车销售处”。向里瞧,有个巷道。不敢确认,再下车向一老者打听——的确就在这里。开车向里走,迎面有一块“蚌埠聚龙板簧制造厂”的牌子。企业值班人员说:这里就是蚌埠华阳汽车制造厂。
整个厂区占地仅10余亩,厂房低矮破旧。这里也能生产汽车吗?感觉距想象中的汽车制造厂差距也太大了点。
“华阳”从辉煌到没落的轨迹
于志强现在是身兼两职,既是蚌埠华阳汽车工业总公司总经理,也是蚌埠聚龙板簧制造厂厂长。他并不讳言,前者只是个“空牌子”企业。作为华阳厂历史的见证者,随着他的讲述,记者逐步理清了华阳厂的发展轨迹。
蚌埠华阳汽车制造厂前身是区属集体企业——汽车配件厂。1985年左右开始手工方式组装生产“华阳”牌小面包车,售价2万多元。产品推出后,很快获得市场认可,一炮走红。1988年、1989年、1990年是企业最红火的时期,年产量在五六百辆左右,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中央电视台的广告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上的。当时,华阳车畅销全国,出尽风头,仅次于今天的芜湖奇瑞。
转折点出现在1989年。于志强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年7月1日,蚌埠华飞汽车公司隆重挂牌,区属企业变更为市属企业。新公司由华阳厂与蚌埠自行车厂合作成立,而当时,自行车厂已经停产,实质上是华阳厂兼并自行车厂。这是一种“蛇吞象”式的兼并,华阳厂有300多名职工,自行车厂却有1000多名下岗职工。庞大的人员开支、债务负担、人事纷争……诸多因素让新公司患上了消化不良症,结果,蛇没吞了象,象反而踩了蛇一脚。
1992年,合作终止,华飞公司散伙。经此一折腾,华阳厂元气大伤。此后不久,纷争再起,华阳厂又一分为二,一拨人马转战城市南郊,另立山头。
一时间,蚌埠形成了两个厂同时生产华阳车的局面。两厂在销售中竞相压价,恶性竞争,结果可想而知,自然是两败俱伤。
“要是当时能整合一下就好了。”于志强至今仍遗憾不已。但历史已不能改写,两个厂势同水火。市相关部门也曾多次协调,但就是谈不拢。拼到1996年,两个厂都是奄奄一息,随后相继停产。“华阳”车从此湮没无闻。
如今,“华阳”车仍在生产,但已不再是“蚌埠制造”,而是“芜湖制造”。据于志强介绍,坐落在芜湖汽车工业园区内的安徽华阳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其生产许可证就是原蚌埠华阳厂的。目前,该企业已是省属汽车生产企业中微型面包车最大生产厂,在全国同行业、同品种生产企业中排在第五位,仅次于长安、昌河、哈飞、柳微。
“华阳现象”令人深思
从敢为人先,到勇创辉煌,再到湮没无闻,蚌埠不仅只是华阳厂一家。作为老工业基地,蚌埠曾是工业技术创新的典范,先后成功研发了安徽省第一块手表、第一台冰箱、第一辆自行车、第一台60吨冲床、第一台500吨油压机等众多产品。但如今,形成气候的少之又少,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华阳现象”。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尽管企业辉煌与衰落的原因或许各不相同,轨迹不一,但为何会在蚌埠出现“华阳现象”却值得深思。
今天的蚌埠,市委、市政府响亮地提出了“卧薪尝胆、决战工业”口号,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极高的加快工业发展的政策。全市工业强市战略收获丰硕成果,高新技术产业日益成为主导。在化工行业,成立了省内首个国家企业工程研究中心——丰原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玻璃行业,华光玻璃集团成为世界导电膜研发生产基地,盛世光学玻璃公司的超厚、超宽玻璃生产规模位居国内首位。在汽配行业,蚌埠滤清器企业数百家,有着“滤清器之城”的美誉,汽配工业园拥有国内一流的汽车零部件研发中心。在新能源领域,蚌埠普乐新能源有限公司掌握的太阳能薄膜光伏电池技术国际领先。安徽应天新能源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型太阳炉填补国内空白。目前,全市共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4家,2007年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为45%。
殷鉴不远,今天的蚌埠又有一批企业站在领跑者的位置,它们到底能走多远,能否避免再次出现“华阳”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