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楼主 |
发表于 2024-1-26 08:00:14
|
只看该作者
卫调花鼓戏是一种传统戏剧,是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卫调花鼓起源于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湖区长淮卫镇,与花鼓灯、凤阳花鼓并称为"凤阳三花"(长淮卫镇原为凤阳所辖)。清乾隆年间,卫调原是当地的秧歌号子,被花鼓灯吸收演唱。
由于与舞蹈、锣鼓的结合,使卫调演化为灯歌的曲式结构(主要表现在起腔、收腔及锣鼓的伴奏和过门上)。以后又在后场小戏里,为适应任务及剧情的发展需要,使灯歌又突破了原有的曲式结构而发展成戏曲的唱腔结构,即而又演化成[流水板]、[慢板]、[紧板]、[大调子]、[五字紧]、[娃子]、[羊子]、[母羊子]等属于板腔体的各种板式。
卫调花鼓的女腔婉转抒情,采用真假声的演唱方法,善抒情述理,表现悲痛哀伤的感情;这种唱腔的特点使得卫调花鼓戏在表现女性角色时更加细腻动人,深受观众喜爱。
同时,卫调花鼓戏还具有丰富的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等,使得演出更加生动有趣。卫调花鼓戏的传统剧目丰富多样,既有历史传奇,又有现实题材。这些剧目不仅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精神追求,还展示了卫调花鼓戏的艺术魅力和传承价值。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卫调花鼓戏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以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男腔高亢粗犷、平直多切分、善叙述。伴奏只用锣鼓、不用丝弦等音高乐器。乐器有大锣、花鼓、大钹、俗称"三大件"。其他尚有小钹、手锣、小镗(俗称"巴狗子"或"狗锣")演奏人员四至六人不等。
卫调花鼓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历史,但它一直坚持业余演出,正所谓"以唱为玩,娱人娱己"。参加玩灯的大多是当地农民,手工业者,他们"农闲聚会,碰班演出,农忙回乡,从事生产"。活动多在春节、元宵、端午等节日进行。卫调花鼓戏经典曲目《金锁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艺术家们塑造出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演绎出一个跌宕起伏的感人爱情故事,观众们个个观看得津津有味,聆听得聚精会神。
为了保护和传承卫调花鼓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在积极采取措施。一方面,加强对卫调花鼓戏的研究和挖掘,深入挖掘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加大对卫调花鼓戏的传播力度,通过各种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戏剧形式。
卫调花鼓戏作为一种传统戏剧,既是安徽省乃至全国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卫调花鼓戏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期待卫调花鼓戏能够在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让我们共同期待卫调花鼓戏在新的篇章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为我们的文化生活增添更多的精彩与活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