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89|回复: 0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眼看蚌埠] 博物·致知丨蚌埠的“塘”与“湖”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 0

组织活动: 0

1338

主题

2348

回帖

4746

积分
鲜花
34
鸡蛋
0

Rank: 14

陆军上校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11-28 11:40: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蚌埠人对“塘”这个名称有独特的感受。历史上的商埠码头就是以船塘起家,自豪地把新船塘称为“聚宝盆”。蚌埠的地貌,蚌山以北,本是河滩地,历史上早就留下了一面面水塘。初夏之后“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乃是蚌埠古渡乡集的田园风光。
下图是蚌埠新船塘的历史旧照片。

津浦铁路通车后,商埠崛起,最热闹华盛街、二马路西段一带直到1930年后蚌埠人还习惯地叫这一带为“宋家塘”,因为这里曾经有过一口水塘。打开1949年的《蚌埠市街图》(见下面一张图),粗略扫描一下,至少也有10多口水塘:纬四路与涂山路交汇口西侧有“南大塘”;老虎山东侧有“代家塘”(今为代湖);燕山东南有“九里塘”;张公山东侧是“张公山大塘”;蚌山东麓的蚌山小学后面是一口无名小水塘,跨过中荣街则是“津浦大塘”;民乐里北头因有两处相近的水塘,1915年兴建电灯厂才把锅炉房设在附近;火车站后的小街子,原来也是一条长长的水塘,而车站对面二马路以北水塘更多,因地势低洼,每逢淮河发水或内涝,一片汪洋,如同水漫泗州,因此又有了所谓的“泗水桥”。

不过,泗水桥以北的那片大水面,并不叫“塘”而称“北湖”。在蚌埠称“湖”的地方,最早要算燕山以西的化陂湖。“湖”的本意在地理学上应当是四面都有陆地包围的水域,从读音上解释,湖从“胡”,还表示水面充满了像胡子般的水草。从这个意义上讲,“北湖”显然是一种比喻。“化陂湖”虽然仅有燕山一侧为陂,而野草丛生,老鸭成群自然景观,却体现了湖的本意。
无论叫“塘”还是称“湖”都是蚌埠市区淮河两岸很有特色的地名文化现象。“塘”是淮河岸边最为古老的水域名称。公元前601年楚人东渐淮上,启用孙叔敖为相,在蓼国(即今天霍邱)开发的水门塘之后,又在寿春之南修建安丰塘(即芍陂),它们都因在我国水利史上占有的重要地位,前者称“天下第一古塘”,后者较前迟17年,但面积比它大,故称“天下第一塘”。

在淮河两岸,对一块面积不大的水域,不论是人工开挖,或天然形成,都习惯称之“塘”。花鼓灯歌里就有句很俏丽唱词“妹在塘沿洗洋袜”。所以不存在今天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叫“塘”显得很“土”,而称“湖”则很开放,很洋气。事实上,民国时期就追时髦的蚌埠人从未嫌弃“塘”这个名字。
随意把塘的名字改为“湖”,听起来似乎很时尚,结果却把这个地方的人文历史割掉了一块,同时,也不符合现实情况。在淮河两岸称之为“湖”,与江南地区的“湖”相比有特殊的含义,比如:农民常说“下湖”,他既不用乘船也不要潜水,而是走到田地里种庄稼;午收大忙,都在“湖”里抢收抢种,外地人望着满地庄稼,无论如何也搞不明白。原来中游的淮河都在平原流淌,两岸多有河滩洼地。历史上黄河夺淮,水患频发,河滩洼地上的水,或是淮水倒灌支流,都会形成一片湖泊,而退水之后又是农田。因此,在许多支流河段,常常是河湖不分,湖田不分。
 蚌埠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