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活动: 0 次
组织活动: 0 次
- 鲜花
- 0
- 鸡蛋
- 0

陆军少尉
|
老妈一直催我结婚,刚才我对我妈说,我喜欢一个很优秀的男生,但是感觉没有机会...
我妈说,你怕啥,你虽然很丑,但能有机会接触到这么好的人,说明他命中注定有此一劫。。。
m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自弃者,不可与有为。《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十节》
m
婴儿皮肤病,怎么办???儿时洗浴,以益母草煎水洗之!!!
m
我们读《道德经》是读活的书,上古祖先的智慧,都是从生活历炼来的!!!
生命的智慧是“以身观身”,从自己身体里面的玄机来观察自己,找出生命的源头!!!
所以重要的在一个“观”字。
这个“观”,在《道德经》第一章、第十六章及二十六章都曾提到,特别是第二十六章“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这里的“观”字,读音近于“灌”!
我们中国字有两个很妙的,一个是“寺”,佛家称出家人住的庙为寺。
另一个是“观”,道教的庙子叫“观”。
实际上“寺”与“观”这两种地方,在中国古文化中,是政FU机构的所在地。
佛教在汉明帝传入中国时,有两个印度和尚前来,汉朝的政FU把他们安置在白马寺。
那时白马寺并不是和尚庙,而是政FU机关,像现在的国FAN部或联勤总部或外JIAO部所属的一个招待所。
因为汉朝最初安置印度和尚住在白马寺,后来沿用下来,和尚住的地方便称做“寺”。
唐朝开始有了道教,道教的寺庙便称为“观”。
我们读《礼记》,都知道其中有《礼运·大同篇》,这是孔子在参加一次重大典礼后所产生的思想。
典礼就是在一个叫“观”的建筑物里举行。
大典后,孔子对历史产生很大的感叹,他在这个叫“观”的走廊中,思涌出了大同思想。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是说生在最好的环境时,不被环境迷惑,超脱于环境之外。
纵然有功名富贵,生活优裕,居华屋,多财富,但不被这些物质迷惑。这就是“虽有荣观,燕处超然”的高级心境!!!
进一步升级就是“收视返听”,把我们向外面看的视线收回来。
现代的青年学生们,为了应付联考拼命读书,读成近视眼,因为两眼睛张开,像手电筒一样,往外放射,注意书本,结果书没有读通,眼睛都读坏了。
读书要下意识的“收视”,把精神从视线中收回来。
“返听”,耳朵不向外听,把声音像录音机一样收录回到里面来,只收听外面的声音,而不去分别声音的内容。
普通一个人,一定把耳朵对着外面去听别人讲话,听到好的会高兴,听到坏的会伤感。
智者则不是,别人的话音自然回入耳内,不会因为声音的内容而扰乱了自己的心灵。
“收视返听”的修养工夫,就是这样巧妙!!!
做到能够“以身观身”就可以发现自己的生命是如何走向衰老,如何走向死亡,会看得特别清楚,进一步甚至可以找到生命的源头!!!
m
昨天看到一篇纪实,一个女子诉说着自己的苦闷往事。
她从小不招疼爱,长大后希望通过婚姻改变现状,但偏偏又嫁得不如意。
她自己说,从小叛逆心特重,嫉妒心重。家中她是长女,刚开始全家宠爱在一身,有了弟妹之后,自然就没那么受重视了。于是特别怨恨父母,看弟妹不顺眼。将家看成是个火坑,特别想离开这个家。
后来遇到一个男人,什么都不了解,就很快闪婚。“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嫌家里苦,再一个就是他长得帅。”她出嫁时就对父母说狠话:“宁可将来要饭,我也不要进你们家大门口。”哪知道嫁过去之后,才发现婆家更苦。事情总是这样阴错阳差,不如人意。那份怨恨心自然更重了,“从来没有开心过”。
老公83岁的奶奶到她家来住,她非常不高兴。奶奶刚一进门,她一声不吭就摔门。奶奶是个要脸面的人,伤心地离开了,半年后就去世了。奶奶30多岁就守寡,辛辛苦苦将儿女养大。
她的问题在社会上极为普遍。一个看起来本份善良的人,似乎没什么大恶,但太过自私,从来不懂得为别人想一想。缺乏起码的感恩与知足,内心太多怨恨。殊不知,这种错误的观念与行为正在严重折福,甚至招灾致祸。
有人觉得自己一直本本份份,为什么还是生活得如此不如意?
有些本份的人,只是因为懦弱,并不是出于感恩与知足、宽厚与怜悯。对周边的人,明里不说,心里却充满着怨气、嫉妒、仇恨。看别人左也不对、右也不对,觉得亲人朋友都对不住自己。暗中巴不得别人落难、喜欢幸灾乐祸。这样的心,你说会感召什么样的境?
别人的往事也可以是自己的镜子。从这面镜子照一下自己,难道真的从来都是别人的错,自己真的从来没错过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