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活动: 0 次
组织活动: 0 次
- 鲜花
- 0
- 鸡蛋
- 0

陆军少尉
|
什么名词最孤独???真相,因为真相只有一个...
为什么它只有一个???因为真相很伤人,没有人爱它。。。
m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昼,照见人如画。苏子瞻《元宵节》
m
年久咳嗽,怎么办???扁柏叶(阴干),红枣七个,煎浓汤当茶时时饮之,忌晕腥煎炒!!!
m
小时候在一个村子里生活过几年,现在回想起来,从村头数到村尾,就数不出几家真正有孝心的。村后有一位聋哑老人,没有妻儿,独自生活,但他却是差不多最有福气的。他的近亲只有一个侄女,在城里工作,待他就像亲爹一样。侄女曾经将他接到城里去,但他过不惯城里的生活。聋哑老人没办法与别人交流、电视都不会看,呆在城里像坐牢一样,所以说什么都要回村子里。侄女经常回来看他,每次回来,都要给村子里家家户户送点土特产。她是放心不下这个老伯父,托付村子里的乡亲们关照着点。对一个又老又残疾的伯父尚有此心,可以想见她对父母的孝心以及平时的为人。
还有村东头一家,几个儿子没一个不敬父母的。儿子们几十岁的人了,做得不对,老爹照样骂人,没有一个敢顶嘴的。这实际上是这家儿子们懂道理,重孝道。现在他家几个儿子全部在城里,都是自己读书出去的。
相较之下,村子里很多人家,对待老弱无能的父母像家奴一样喝斥的。还能做事的话,就让父母给自己带孩子,养鸡养猪。往往也就在这些事上,儿子媳妇们认为厚此薄彼等等,结下心结。到了老得做不了事了,相当多的一部分老人就得独自过日子,用三块土砖搭个灶,自己将就着弄点吃的。儿子们每家出一点米就算是了差事了。就这一两百斤米,还相互攀比着,拿以前的事计较。经常闹得兄弟反目、妯娌吵架。去年回村子里,看到那些老得背弯得像个虾米一样的老人,在又破又黑的老房子里独自生活,了却残生,不由得黯然伤怀。
整个村子,就前面说的这两户人家最兴旺,后代都洗了泥腿子上岸。《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诚哉斯言。
我现在回头想想,我的亲戚的各个支系之中,那些孝敬老人、为人宽厚善良的人家,现在没有一个不是生活状况很好的。而那些为人刻薄、不孝父母的,家里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严重问题,种种不如意。
有一次我与昆明的一位经销商谈起这事,他回头想一想他的亲戚们,还真是如此。他的亲戚中,凡以前为人有孝心、待人真心的,现在没有一家不兴旺的。凡不孝父母、待人刻薄的,家里要么子女不省心,要么家境不好。他给我一家家对照着讲过去,讲了差不多半个小时。他自己讲着讲着,也感慨这事真是有道理。
说起改命之法、积福之途,父母才是最肥沃的福田。家里父母还在世的,好好孝敬自己的父母,衣食不缺、医药随时、尊重听话,让父母放心。孝是一切善行之本,在家中不敬父母,一切福德都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m
秦始皇的坏,并非一般人说的那么坏,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事实,说他把天下的书都烧了则不见得,他只是把全国的书集中到咸阳阿房宫,至于坑儒,他坑的儒,是实在令人讨厌的一些人,我们注意历史上“处士横议”四个字哦。
秦始皇最初找好多高级知识分子开会,提出很多问题向他们请教,开会时,大家屁都不放一个,开完会以后,心里又在嘀咕。
这还不算顶讨厌,更讨厌的是那些没有做到官的处士们,又生横议,鸡蛋里去挑骨头,蛮横地找道理,又不是走直道,所以秦始皇一气就坑了这些人哦。
我们大家也要反省,最容易犯这个毛病。
开会开多了就会知道,一些人在开会的时候,唯唯诺诺,对什么事都没意见,等散会以后,他又到处乱批评。
所以秦始皇坑儒也有他的理由。
这些都是李斯干的,而罪过都归到秦始皇的身上了。
中国的书谁烧的?
项羽烧的,咸阳一把火,连续烧了三个月哦。秦始皇建阿房宫当然不对,像那种建筑,如果不被项羽烧掉,还流传到现在,那是了不起的文化古迹。
假定根据《阿房宫赋》的形容,人站在马上,高举十丈长的旗杆,仍然可以通过阿房宫的城门,意大利的建筑是不能比的。
所以我们古书文化的破坏,这位项老兄的罪过也是很大的。
不但项羽罪过大,萧何也有罪,他到底只是县吏——科员出身,到了咸阳以后,所注意搜罗的,都只是户口、钱粮这些行政方面的基本资料,都搬走了。
至于书,因为他也没有把书读好过,就不管了。
等项羽一到咸阳,这位世家公子一把火,把书都烧了,这也归罪于秦始皇吗?
这都是对历史讲公平话。
世家公子而兼太保的项羽,就有这样不懂事。近人易实甫有一首诗说他:“二十有才能逐鹿,八千无命欲从龙。咸阳宫阙须臾火,天下侯王一手封。”非常有意味!!!
所以,看历史还是要广角去看,才能发现别人没有注意的要点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