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蚌论咖喱 于 2019-9-23 14:10 编辑
凉风习习,丹桂飘香。昼夜平均,寒暑各半。今天15时50分,我们迎来了秋分节气。
每年9月23日前后,太阳达到黄经180度时,为秋分节气开始。此时阳光几乎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此后,北半球日渐昼短夜长。
“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而“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秋分时节,广大地区均先后进入了秋季,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大部分地区雨季刚刚结束,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时节。
秋分三候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蚌埠天气
今天白天,天气晴,北风微风,最低气温14℃,最高气温28℃。预计明天白天多云,19℃-29℃。
秋分习俗
秋祭月
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送秋牛
秋分时节,民间挨家挨户送秋牛。所谓“秋牛”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的图样,美其名曰“秋牛图”。送图者都是民间能言善辩、能歌善舞之人,主要说些秋耕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便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呵呵,捧出钱来交换“秋牛图”。言词虽然即兴发挥,随口而出,但句句有韵动听。民间俗称“说秋”,说秋之人便叫“秋官”。
竖蛋
"秋分到,蛋儿俏",秋分这一天,各地有"竖蛋"的习俗。早在4000年前,为了庆祝秋天的来临,中国就有了秋分"立蛋"的传统,在古老的传说中,秋分这一天最容易把鸡蛋立起来。
吃秋菜
"秋菜"是一种野苋菜,逢秋分那天,人们都去采摘秋菜。采回的秋菜的常规做法是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庆祝秋天到来的同时,人们祈求家宅安宁,身壮力健,这是劳动人民最朴素的愿望。
秋分养生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已经凉爽,降水增多,正如谚语所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分”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意味着真正进入秋季,这时昼夜等长,人们养生中也应遵循“阴阳平衡”的自然规律,并防好“四邪”。
防燥。秋分后,天气依然干燥,但由于气温逐渐下降,寒凉渐重,此时应注意防好凉燥。中医认为,凉燥最易损伤肺阴,引起津气亏虚。因此,建议大家秋分时节要格外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秋季锻炼,重在益肺润燥,可以练叩齿咽津润燥功。具体方法是:清晨睡醒,闭目叩齿36下,然后缓缓将津液咽下。同时,饮食上多吃些温润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等,多喝水。
防风。风邪也是秋季养生的一大劲敌,贼风无孔不入,人体受风后,容易伤及肾中阳气,出现头晕头痛、颈项腰背疼痛等问题。因此,秋分后,入睡时窗户不能大开,留个缝隙通风即可,实在怕风也可完全关闭;盖好被子,尤其注意背部和腰腹保暖。另外,运动不宜剧烈,不可大汗淋漓,以免受风耗损阳气。
防寒。秋分气候渐凉,也是脾胃容易生病的季节。脾胃喜温热恶寒凉,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过食寒凉会引发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脾胃不适,或加重原来的疾病。建议有慢性胃炎、脾胃功能差的人群,应特别注意胃部保暖。另外,平时可在饮食中加入一些有养脾健胃功效的中药,比如淮山药、桂皮、黄芪、豆蔻、茯苓、党参、丁香等。
防郁。秋季容易使人情绪低落,是抑郁症的高发季节。精神调摄方面,要保持心态平和,多用乐观积极心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人和事。空闲时间少独处,多和家人朋友出门走走,相约爬山、郊游,登高远眺和玩乐可使不良情绪消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