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塘公园(津浦大塘公园)一直是我们蚌埠人的一个美好回忆。闲暇时,喜欢到大塘公园散散步、看看风景的老一辈珠城人想必不少。
珠园位于安徽蚌埠市市中心,原为修建津浦铁路取土留下的水塘。解放后经全面治理,1958年辟为公园,称 大塘公园,总面积6.9公顷,其中水域面积3.4公顷。1999年,经重新规划改造后,改名为 珠园。可以说,火车拉来了蚌埠,大塘公园见证了这座城市发展的全过程。几乎每一个人蚌埠人的童年,都有一段关于大塘公园的记忆,必有一张在这里拍摄的老照片。
1909年至1917年间,为填筑津浦铁路蚌埠段路基以及大马路天桥桥墩,在这里挖取土方形成一个大坑,俗称津浦大塘。后来,经过规划以及多次完善,才有了今天的模样。大塘公园、延安公园、珠园……公园几经易名。
1909年至1917年间,为建设津浦铁路,在这里挖取土方形成一个大坑,俗称津浦大塘。
1957年秋季,为了支援农业,津浦大塘被再次挖填,并堆置到塘中间形成小岛。
1999年,市政府对大塘公园及周边地区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并将大塘公园更名为“珠园”,实行免费开放,还绿于民。
我的家过去位于市中心,旁边就是“大塘公园”(过去名称)。那时的公园没有什么优美可言,一个普通的水塘,周边有几株柳树,四周只有几个破倒的石墩。就这样,我在那儿渡过了我金色的童年。后来大塘公园进行一次彻底地改变,使其成为市中心的一颗明珠,供人们休闲娱乐。此时的大塘公园已被更名为“珠园”,凉亭、喷泉、回廊在波光粼粼的映衬下更显得几分优雅、恬静。一时间,人们争先恐后去目睹珠园风采。每当夜幕降临,珠园内总是坐满了人,携家带口出门遛弯的,谈情说爱的,出门游玩的,无一不把珠园当成了首选之处,可见当时珠园在珠城人民心中的地位。
(珠园)
清波不摇已过百年
1938年,日军占领蚌埠,这里顿时一片荒凉,很快成了垃圾成堆、粪便乱倒、死物乱扔的地方,大塘水面臭气熏人,成为病菌传播的污秽之地。1944年夏,全市霍乱流行,大塘沿岸的人家受害最为惨烈。有首民谣中说:“大塘变成了活阎王”!
新中国成立后,全市人民建设蚌埠的那股激情,时时都在燃烧。让许多蚌埠人至今难忘的是,1957年11月6日那一天,全市15个系统职工一起开展义务劳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通知带动下,大家不顾严寒,脱鞋卷裤,挥锹舞锨,开始了向臭水塘宣战。接着,砌筑石坡3700平方米,维护了新开辟的水塘。
公园新八景 静待游人来
津浦大塘经过上个世纪80年代的整修,面积扩建到6.9公顷,其中水域面积达到3公顷。游船环绕的岛上,建成了双层的八仙亭,接连西岸修筑了九曲桥,原有的茶社平房处,重建了一座古典式的两层建筑,因与岛上亭台的石雕“八仙”遥相呼应,取名“醉仙楼”。
南门附近,围绕雪松的一圈护栏作了更换,树上安装了喷雾设备。八仙亭和九曲桥焕然一新,亭子粉刷一新,桥面重新铺设木地板,新修护栏十分典雅,八仙亭内,八仙石雕摆放在八个不同方位。大塘东南角水榭亭台内,两只崭新的仙鹤展翅欲飞。重新铺设的太极广场,地面上摇曳着梧桐树叶的倒影,颇有大观园的味道。东门内,新修公厕白墙灰底,黄色屋檐营造出古朴雅致的效果。而围绕大塘一圈的新装护栏,每隔一段距离,就设有张贴公益广告的面板。
每个城市都会留下自己的记忆,除了文字记载的史实之外,还会大量地保留在民众的记忆中。
2016年12月2日,珠园正式更名为津浦大塘。自古以来,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水、有塘。穿越城市的纵深腹部,在巷陌深深、片片农田之中,总有那清波不摇的老塘,这似乎是一座城从丹田深处提升起来的气息。 津浦大塘的往事,离不开津浦,也离不开塘。
(津浦大塘公园)
有了大塘以后,周边也逐渐热闹起来。如今的花鸟市场、古玩市场那一片,以前就有不少唱大鼓、说书、唱河南坠子的。最大限度的满足市民多样休闲活动,结合目前市民较为喜爱的活动,如歌舞、健身、棋牌、遛鸟、书法、乐器、儿童游乐等。
津浦大塘公园的道路,曾经我在这留下多少运动的足迹,尤其喜欢在凉爽的秋季,跑步带起一阵阵的秋风……
春天,您能欣赏到白玉兰、紫薇、早樱花、海棠;夏季,来这里感受成片的绿荫;秋日的红枫;冬日的梅林……
津浦大塘公园的秋,秋风尚未潇瑟,草木未见凋零,蓊蓊郁郁中,一泓碧水皱秋池。虽无“空濛迷远望,潇瑟送寒声”的秋韵,却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的秋趣~
这座地处蚌埠繁华地段的城市公园,将闹中取静的美诠释到了极致。每当夜幕降临时,楼台亭阁的灯光轮廓倒映水面;华灯初放,树林丛中光影斑斓;悠然徜徉其间,忘记了白日的忙碌,顿觉身心清爽。
只是这几年工作的繁忙、生活的态度、情绪的懒惰已少了以前健身的热情,如今重走在秋风轻柔的津浦大塘公园路上,感觉的已不仅仅是秋天的风光,还开启了不少开心或不开心的记忆……
近来秋高气爽,各位久未到津浦大塘的珠城百姓们不防前去感受感受秋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