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心地善良的人来说,付出代价必须得到报酬这种书法本身就是一种侮辱,美德不是装饰品,而是美好心灵的表现形式”—纪德。尊老敬老一直是我国从古至今的传统美德,现如今,却变得复杂许多,面对突如其来老人摔倒,扶与不扶,确实是当今社会分歧很大的课题。 近日,淮南师范学院外语系大三学生小袁的一条微博引爆网络。微博中,小袁自称因扶一名老太反被对方诬为肇事者,从而希望通过微博寻找目击者以证清白。老人现认定是被学生撞伤住院,坚称自己没认错人。当地公安局称已经有初步调查结果,真相将浮出水面。 昨日,蚌埠论坛网友SaberSama发帖道:刚才看了新闻,今年7月12日,蚌埠的金女士在微信朋友圈发出一则寻人启事,她的父亲在街头跌倒,一名年轻男子从公交车上跳下,给老人做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金女士感谢这位男子的救助,愿意支付6000元现金以示感谢。上周,金女士联系上这位年轻男子,原来他是蚌埠医学院的学生计星胜。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小计说,救人第一位,没考虑会被碰瓷。 关于此贴,针对“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的问题,网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观点一分为二,有人说“我想扶,但是我不敢扶,不扶对家庭负责,扶了对社会负责”;“如果都是这种通情达理,明辨是非的家属,我想以后社会上见勇为,挺身而出的人会很多”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讲究孝道第一,人人都应具有与生俱来的怜悯之心。面对“扶与不扶”的话题,扶的不是老人,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关怀,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在“摔倒”的路上走得太远,全面公正地看待支流与主流,不让“善行被讹诈”一叶障目,防止“社会道德滑坡”谬论会污染公众心理,伤害社会的道德良心。 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危险。将心比心,当自己身处险境时,所有“该不该帮人”“会不会被诬陷”都会没了悬念。如果在有人需要帮助之时过多地关注结果,甚至为“会不会被赖上”而纠结,必然错过最佳救援时机。构建和谐社会,传播正能量,希望大家可以共同传递爱的种子,愿真诚与善良的果实遍地开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