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润物细无声 于 2014-2-13 10:17 编辑
说起吃,不能不和美食联系在一起。老 蚌埠都知道,当年纵横蚌埠的名吃很多,印象比较深的有金山小笼包、四喜丸子、拔丝苹果、糖醋鲤鱼和老式木炭铜制火锅等,还隐约记着有个淮滨饭店,夏天卖冷饮、冰棒,冬天有卤菜,卤菜中的香肠令我至今难忘,那时的香肠,味道是那样的美妙、是那样的回味无穷,按照现在的看法,一定是黑毛猪肉的肉灌的香肠,当今只有在山里才能吃到黑毛猪。 八十年代末,刚参加工作,下中班时,路过夜市,能吃上一碗混沌、五毛钱茶叶干和一个茶叶蛋算得上是奢侈。有一段时间家里还买来了菜谱,按照书上的路子,在家整几个菜,虽然和饭店里的菜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像模像样了,几个要好的同学总喜欢到家里打打牙祭,酒桌上对我夸一通,算是件很好的礼物了。 时间即将跨入九十年代,市面上开始流行卤菜了,卤菜以前也有,街角有家卖狗肉的摊子和饮服公司经营的一个熟食店,中秋节前后,卖卤螃蟹的摊子会如约而至出现在某国营烟酒店的门口。那时候非得家里来亲戚,或者什么重大的节日时,有可能尝到个一点半星的,平时,只能路过嗅嗅卤菜那隽永的香味。现在的熟食摊位多了,品种也多了,当时比较著名的熟食有,郭记烧鸡、牛肉、无为板鸭、俞记酱鸭、某某兔肉等等,家里来同学或者同事,总要整两样,满足感便会油然而生。不知道什么时候起,闹市的路边流行起了大排档,那时候没有城管、凡是能开店的地方,都开了起来,夜晚的路边到处是红房子,凉菜、炒菜、烧菜样样俱全,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时候,处处遍布着三五成群的食客,五呀六呀的划起了拳。 说起美食不能提蚌埠人民热爱的小龙虾,九十年代初期忽然兴起,场面越来越热闹,名声越来越大,就连周边的城市的食客也常常赶过来品一品蚌埠的小龙虾,每当外地来朋友或者客户,大酒店不去,晚上总要带去吃一吃小龙虾,人挨着人坐,一箱箱啤酒搬,场面热闹,频频举杯的时候,感情加深了,友谊增进了。时过境迁,现在虽然也有很多吃小龙虾的,但是当时那个叫“蚂虾街”的区区百米的地方,场景再也无法还原和重现,周边城市烧虾的水平也越来越高,每年还搞龙虾节之类的活动,蚌埠的小龙虾优势不再明显。 当我从小青年变成了青壮年后,昔日的魔鬼身材变成了今天的大腹便便;从家庭的饭桌吃到了外面的餐桌;从以前周末聚餐,到了现在的一周难得在家吃一次饭;吃出了经验、吃出了手艺(烹饪)的同时,也吃出了问题,老婆开始有意见了,身体的某些机能开始报警了。体检报告出来了,轻微脂肪肝、血脂高,有点担心了,于是开始锻炼身体,每周坚持打球,锻炼还真有效果,肚子渐渐小了,脂肪肝也没有了。渐渐地警惕放松了,到了晚上,又开始电话邀约或者被邀约,时常出现在酒店、土锅、烧烤以及各种形式的大排档里,饭店里吃够了,又把朋友请到了家中,凭着这么多年奋战在餐桌上的经验,我烧得一手好菜,样式虽然比不上饭店、但味道绝不比那差,在自我标榜的同时,朋友们开心地吃着喝着,很满足、很享受。 放纵,一定不是件好事,心里隐隐地感觉身体有问题,睡眠质量差、身体解酒能力下降,去医院检查,果然,血脂明显偏高、肝脏的某些机能在下降。吃,真的是一把双刃剑,满足身体需求的同时,也对身体构成威胁,吃不好不行,吃多了也不行。幼年时,每天的一碗粥、一个杂粮馒头,可能是当时大多数人们为之奋斗的生活目标。现在,一碗粥和杂粮面倒是有很好保健功能的营养餐。吃,有时候像春天的喜雨,温情地滋润着干渴的大地;吃,有时候也像恼人的秋风,无情地烦扰着人们的躯体,痛风及三高人群的低龄化趋势就是一个佐证。 真是一言难尽,吃啊!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