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悠悠淮水,奔流不息,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多少优秀的儿女。
走千走万,离不开淮河两岸。
淮河,是我国东部南来北往必须跨过的河流。中原南下,渡江先过淮,早就是历代战争跨越长江的屏障。垓下战败的项羽,渡淮后才不肯见江东父老;三国时期的曹操战袁术,在淮河北岸曹老集屯兵,剑指江南。“渡淮”曾留无数壮烈诗篇。
在这块大地上,曾经出现过许多有名的古镇,但如今它们如同一个时代的背影,离我们越来越远。
今天,我们向大家讲述的就是其中一处———古镇长淮卫背后的故事,让我们漫步那片被淮水多次涤荡的热土,窥寻时空的印记。
奔流不息的淮水边,长淮卫曾是那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沉酣一梦,梦回大明,洪武皇帝御笔钦定,赐名“长淮”,自此,设卫驻军,兴建花园、庙宇,拉来了她繁华富丽的一段过往。
钦定“长淮”
隋唐时期,汤汤淮水孕育了一处水中之洲。大浪东去,水逝沙存,质轻色白的细沙在这里驻足,沙洲之地越堆越大。遇风起,堆积的轻质白沙便成团飞舞,人们习惯称这里为粉团洲。后黄河夺淮,泥沙淤积,沙洲变成了土洲,并和淮河南岸连成了一块。由于官府在此驻防,引来越来越多的人到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加上淮河便利的交通,这里很快发展成为北临淮水的集镇。
宋代诗人苏轼36岁时去杭州,乘船沿淮而下,路经粉团洲,触景生情,吟出“十里清淮上,长堤转雪龙”的诗句。
明初,洪武改革兵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设卫所”,长官称卫指挥使,正二品武官。卫下设千户所,百户所。卫所以驻地定名。朱元璋在凤阳建中都城,作为屏蔽中都城(凤阳)的军事重镇,定粉团洲为中都八卫之一。并据苏轼的诗句,改粉团洲为长淮卫,并一直沿用至今。有人考证,当今仍以卫为名的,全国仅有三处,分别是天津卫、威海卫和长淮卫。
其实,早在秦汉时期,官府就把长淮作为军事要地,设置了南仓卫,在现在的长淮集市南2公里处的大岗。隋末,大将杨林火焚南仓卫,迫使当时的居民北移到淮河岸边的“水中之洲”,就是现在的长淮村的位置。
《凤阳新书》记载,后周时,粉团洲就有了驻军。唐宋时,这里发展成了集镇。集上开有棉布、杂货、土产店铺数十家,仅骡马行就有18处,茶楼酒肆俱全,生意兴隆。
长淮拾锦
据《明史地理志》记载,长淮卫设卫后,指挥、守备、总兵等朝廷命官云集,并开始筑起城墙,开凿护城河,居民骤增,从而迎来了她风姿绰约的时期,并留下了“长淮八景”、“城隍庙”、“十王四妃墓”等迷人景致。
“长淮八景”:明代长淮初盛,吸引各地商贾争相而来。在当时“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国策指导下,长淮卫也是高筑城墙,深挖城壕。随之,庵观庙寺也应运而生。卫的四周挖有壕沟,跨街建有魁星阁、玉皇阁、水星阁、三皇阁。在十字街北增修文昌阁。
继之在城内兴建城隍庙、镇淮楼(玄帝庙)、文昌宫、地藏庵、财神殿、娃娃阁、巧神祠、前庵、后庵等许多庙宇。在卫东三里盖起东岳庙、卫西三里盖起西岳庙,城北淮河岸边盖起水洪庵和大王庙。这些,总称为“四庵五阁十四庙”。
与此同时,长淮卫东北建起莫家大花园,东建毕家大花园,南建苏家花园。这些都是明朝中都城的御花园。由此形成当时长淮卫十分壮观的长淮八景,即:十里屏障、桥畔花香、三山夹井、百鸟啼宿、夜聚万灯、日月流云、古庙结群和日渡千人。当时的长淮卫,不仅是方圆百里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和沿淮重镇,也是风景秀丽、庙宇生辉的游览胜地和文人墨客吟咏之地。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大明中都城后花园。朱元璋及其大臣们隔三差五地会来长淮览胜。至今尚存的“迎驾桥”,就是当时守卫大将为明太祖御驾游长淮而专门修建的。
“城隍庙”: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下旨,各府州县建城隍庙,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进行祭祀。随后,朱元璋就到长淮亲自督建城隍庙。当时,长淮建成的城隍庙,位于街东,占地10亩,是一个大型的四合院式的建筑。庙房前后三层,中有大殿。庙内塑有各种神鬼塑像,墙上还有壁画,“上刀山、下油锅、五雷击顶”等壁画栩栩如生。庙堂西首建禅房,是和尚念经的地方。整个城隍庙气势雄伟,雕塑精湛。
“十王四妃墓”:十王指朱元璋的叔父寿春王,及寿春王的四子五孙。四子为长子霍丘王、次子下蔡王、三子安丰王、四子蒙城王;五孙为霍丘王之子宝应王、安丰王之子六安王、来安王、都梁王、英山王;四妃指寿春王妃刘氏及霍丘王妃翟氏、安丰王妃赵氏、蒙城王妃田氏。
明天启年间,凤阳知县袁文新所著《凤阳新书》载:“十王四妃坟在粉团洲,淮水南岸白塔湾。原散葬数处,朱元璋有天下后追封,以各散葬者俱攒于此一处。墓地有小白塔一座。”十王四妃墓建成,四周有砖墙二百二丈四尺,院内有正殿五间、东西庑各五间、神厨、库房、宰牺厨各三间、厨房四间、东西值房各三间、官亭六间,还有巡铺两所、燎炉一座,前后红门、棂星门各三。正门外立有华表和石人石兽十对。朱元璋命当地300户分编十社守值,洒扫祠院,供办祭品。每年清明、中元节,朱元璋都前往十王四妃墓祭祀。由于此处地势低洼,屡被淮水淹没,至清代已难觅踪迹。光绪《凤阳县志》记载:十王四妃墓“今惟周围土城尚存,石人石兽,无一存者,白塔亦不存。土城中间一冢,即十王四妃共葬处。”
古镇巨变
长淮被定为凤阳中都城后卫,派兵驻守,这里便成了凤阳通往蚌埠及淮北各地的官路,淮盐也通过长淮运往各地。一度商贾云集,长淮街上拥有80多种行业。新中国成立前,这里就有“小上海”之称,是周围县区农副产品集散地。仅街北头的淮河码头,就有“白天千杆桅,晚上万盏灯”之说。
长淮卫镇名胜古迹甚多,只可惜因地势低洼,常受水患,绝大部分未能留存。1976年挖新河时,在卫东大队6米以下的土层中发现明代碗筷、锅台、棺木等;1979年,发现明代奋勇将军怀远侯孙安墓碑;1982年,在财神殿附近挖掘出古旗杆座一个。
到了清代,长淮卫有些商店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如陈万鑫的棉布、杂粮店;饮食业的“可以馆”、“再瞧瞧”;陈瑞生的糖坊;孙树楠的油坊;陈梓家的槽坊(酿酒);王树安、陈乃仓的烟匠店;王怀礼家的铁匠铺;张世恒的染坊;张焕庭家的清涟浴池;彭如言的糕饼店;赵廷良家的烧石灰,苗家的烧砖;钮文炳的鱼行等。其中,陈乃仓家的烟匠店就有雇工10多人。
民国时期,长淮卫不仅是销售蚌埠商品、工业品的二传手,也是周边农产品的集散地。到新中国成立前,这里的商业有59个行业、400多家经营户。
新中国成立后,长淮卫镇有国营的供销社、粮站、食品公司等三家商店,后又兴修新河闸水陆两用码头,开辟粮食、牲畜大型商行,集市更趋繁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一个以长淮老街和蚌长路朝阳路口为中心的、功能齐全的乡村小集镇已初具规模。
|
评分
-
2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