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楼主 |
发表于 2010-6-25 18:02:38
|
只看该作者
丧葬
解放前,由于封建伦理思想的影响,丧葬仪式十分繁琐,封建迷信色彩十分浓厚。而且办丧事破费越大,越觉得风光体面,否则就会被人指为不孝。所以,有人卖地卖房办丧事,甚至有人为办丧事而倾家荡产的,越是富豪大户繁文缛礼越多。送终和装老衣中青年人死亡,大都不举办大规模的悼念仪式。一般到了50岁以上,子女成家的,才办丧事。人停止呼吸,忌讳叫“死”,叫“老了”“走了”,或叫“咽气”。身边的儿子、媳妇、闺女、女婿、孙子、孙女及所有晚辈,在地上悲痛哭泣,一起举哀,但眼泪不能滴在死者身上。这时,死者亲属立即为死者烧几张“纸钱”,名曰“倒头钱”,亦称“上路钱”。据迷信说法,死者为鬼,以纸钱为阴币,这个纸钱为打发鬼差做小费之用,以求得对死者有所照应。其实,这不过是旧时人们向官府、差役花钱行贿的一种心理折射,认为人间官差如此,阴间“阴差”当不例外。然后死者亲属要为死者从里到外更换新衣,名曰“装老衣”(也有入棺时装殓的),富有人家讲究“五领、三腰”,穿“寿袍”,换新鞋、新帽。戴孝和守孝大户人家办丧事时,每一层院子门楼上都要用白绫子把门楼子扎上,最简便也要在门楼上扎一朵大花,两条长绫,家中正厅垂白布孝帏,四周扎上素彩,作为“孝堂”(灵堂)。有的并悬“孝堂”两字,以供停棺和亲朋吊唁,有的还在门口或街上扎“孝棚”。为致哀和纪念死者,亲属在守孝期间,要披麻戴孝,戴孝的形色很讲究,依亲疏不同而有所区别。儿子称为孝子,穿毛边白粗布长袍,叫孝袍子,形式为“背老子,抱娘”,即父亲去世,孝袍在背面开襟,母亲去世,孝袍在前面开襟,用白布打结,不许用钮扣。下葬时孝子还要扎一条麻绳,叫做孝拖子,下葬时孝拖子放在棺材下边。用麻束白布披在头上,形如锅铲,叫孝帽,左右两端系有棉花团。闺女、媳妇等则穿光边的孝服,但女婿必须穿对襟的孝褂子,也要戴孝帽子。死者子女鞋子要蒙上白布,父母存一人,鞋后要留二指宽,父母双亡则全蒙,其他人鞋尖蒙白布。如果守三年孝的话,孝子需要穿三年白鞋。闺女、媳妇第一年穿白鞋,第二年穿浅蓝色鞋。孙子、孙女除穿孝服、戴孝帽,鞋子上要加一小块红布。亲戚朋友送殓时,丧家根据亲疏送三尺至一丈白布。一般关系的给三尺白布,叫孝手巾,女的系腰,男的做孝帽,至亲则给一丈布做孝袍子。旧俗父母死后,儿子守孝三年,这段时间内不办嫁娶,不能唱歌弹曲。“七七”49天内甚至百日内不剃发须,百日内甚至一年里夫妻不同寝。守孝过年时,不能贴红春联,贴上蓝底写黑字“孝”,或“制”,或“守孝免礼”等字样。清末时有守孝三年风俗。辛亥革命以后,一般人家服孝时,长子长孙披麻戴孝,穿白布长袍,系上青麻,缠上白布,手拿哭丧棒,穿草鞋,不过到埋葬时为止。守孝也没有一定时间,或49天,或100天,至多一年。北伐以后,大多数人家守孝只有左臂缠一黑纱,孙辈则在黑纱上加上一块红布。不过农村仍按旧俗戴孝。服孝期满,所有的孝鞋,一起在坟前烧掉,这叫脱孝。报丧和讣文人死后,孝子要向亲朋邻里报丧,见到人要先下跪,后讲话。死者的亲朋好友接到丧闻以后,就要准备丧礼。丧家开吊后接受亲友丧礼,有的是三天开吊,也有的是随死随吊。亲友送纸箔、香烛、挽联、挽幛,以及现金(叫做“奠仪”)等,以示吊唁。丧家如不收礼,就收一磅烧纸。亲友送来丧礼时,孝子等亲属要出来跪下迎接,吹哀乐的响手也要一齐吹奏,如有妇女前来吊唁,家中女眷还和她一起到灵前哭泣。富裕人家要大出丧,定下出丧日期后,还要下讣文(即讣告或称哀启),长辈去世,由晚辈下丧帖。丧帖内容大致如下:不孝男某某罪孽深重,祸延先考,某姓,讳某某,不幸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寿终正寝(女性则称内寝),享年若干岁,当即亲视,含殓遵礼成服,谨订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择地安葬。特此讣闻
孤子(或孤哀子)
某某泣血稽首
某年某月某日丧帖落款,如父母一方亡,自称“孤子”;父母双亡,则自称“孤哀子”。
丧帖有两页,也有十几页的,有自己亲属写的,更多人是找店铺代印的。墨绿色封面。70岁以上老人去世,丧帖封面四周还要有一圈红线。丧帖中间贴一张蓝签纸,上下留天地,上面宽,下面窄,上面写的是发诔文的人名,旁边写上“讣闻”两个字,里面就是讣文内容,第二页是一张透明纸,翻过来后,是一张印在纸上的椭圆形相片,字写在相片上面,如某某家严遗像,再翻过一页是一些文章写得好的人作的一篇像赞,内容无非是对死者的一生夸赞。入殓和封棺将死者放入棺木叫入殓。入殓前后给死者换过衣服,放入棺材里去后,要给死者“拨像”,即请阴阳先生或自家人从棺头到棺尾拉一根红线,再在红线上拴一根线,这根线上系一个铜钱,垂下来对准死者鼻子,把死者身体放正,这就叫“拨像”。放正后再向棺内放石灰包,石灰包里面有石灰或青灰(即草木灰),有的放32个,也有的多大年龄就放多少个石灰包,石灰包要放在死者身下和两边。有的人家还要放脚枕头枕,把死者两个脚腕用麻绳系一道,还要朝死者口里放一枚铜钱。棺木被称为“寿材”,蚌埠四郊乡村喜欢用杉木,喜欢有疤头的,认为经沤,市区则喜欢用江西“莲华筒子”,因为这是从江西放排放来的,认为经过江水煮过,经沤。最高级的为4块整木合成,叫“整板”,次为6棵木头的“六圆”,以下有“八角”、“十喜”、“十二圆”、“十六节”、“二十节”等。棺材正面写有“寿”字,棺材要先用桐油油,然后再用漆油,油成黑色或荸荠色的,一般要油漆好几次,透亮为止。而且棺材要做得严密合缝不透气。棺材两侧各安两个铜环或铁环,下葬时便于抬棺。遗体装入棺内入殓时,迷信的人家,如果遇到父母的丧事,不论冬夏,一定是择一个于后人无妨碍的时辰入殓,有的要延迟一两天才能入殓。入殓时,同族和亲友都要到场,让他们最后看一下死者的遗容,这叫“送殓”。将棺盖钉起来叫“封棺”,又叫“抿材口”,封棺时,要由长孙不住地念叨“某某,躲钉”等话,叫死者“避钉”。如有亲人没有赶来,需要等待,待上盖后在材口周围垫上纸张等待。棺头前点上一盏油灯,称作“长命灯”,放个小瓦壶,称为“倒头壶”,壶口用红布扎上,内装米饭,插红筷一双,葱两棵。棺前放一瓦盆,留作烧纸钱用,名叫“老盆”,烧纸一定要儿子、孙子烧,不能由妇女烧,据说妇女烧纸,死者得不到钱。这是一种迷信风俗,也由此可见封建社会重男轻女。棺材放置方法分为高升和低升两种方法。高升即是用板凳把棺头升起,棺尾放低,孝子在棺下面守灵,叫“务灵”,外甥、女婿等睡在孝子旁边。低升则棺材放在平地,棺材下面垫上秫秸、麻秸等,孝子在旁边守灵。来吊唁的人到棺前拜灵时,丧家子孙跪近叩头,而且必须有一个陪着吊客拜灵,否则就被人认为不懂礼。吊客拜灵已毕,孝子再向吊唁人叩头致谢。凤阳籍居民遇到下雨打雷,还有在棺材头上放犁铧的习俗。停棺时间长短不定。幼丧一般是即刻埋葬。老丧停灵时间不一,穷者1至3天,富者7至49天(自死亡之日起,每7天为“一七”,历“七七”49天)。如果选不好墓穴,甚至有耽搁一两年的。穷家小户的棺材有用松木薄板钉成的,无钱收殓的只能用草席卷尸。送汤和粘钱本地有一个充满迷信色彩的特殊风俗,即“送汤”和“粘钱”。在人死后的3天时间内,每天五更天和日落后,丧家的丧子和亲属,穿上孝服,携带酒或汤饭,以及纸钱,一路大哭,到附近的土地庙祭祀,到庙里后,在土地神像前烧香,磕头,把酒陈列在神像前,把米汤或面糊子从自己带来的罐子里倒在土地老爷面前的碗里,这就是“送汤”。到第三天,亲友到丧家吊唁,丧家招待以酒食,这叫“做三”。当天早晨五更以前,丧家全家人都拿纸钱往土地庙外面墙上粘,粘住了,认为死者显灵,于是放声大哭,给死者烧纸,送“盘缠钱”。夜里12时以后,凡亲戚朋友亦随丧家到土地庙祭祀,叫做“庙钱”,第七日亦同于第三天。做七与放焰口以死者去世之日计算,满7日为“一七”,满14日为“二七”,以此递增类推。富豪人家每逢七日要供酒菜,还要请来僧道尼姑出家人做佛事,诵经超度亡魂,满“七七”49天才为之出殡。大多数富裕人家“一七”之后即为之超度出殡。富裕丧家要请上3班响手,外面院子一班,中间院子一班,灵堂前面一班,外面是粗乐,灵前是细吹细打。请来的和尚、道士、尼姑各一班,和尚居上首,尼姑居中间,道士站下首,分设3个经堂,经堂排列有横排,也有三角形的排列方式,根据丧家房屋情况决定,这叫“普经”,一天3次。僧道尼来后,每天3次到灵柩前吹吹念念,和尚去过,尼姑再去,道士最后去,或3天,或7天,这叫“辞棺”。满了“七七”49天后,叫“满七”。如果是满七才出棺,那么和尚、尼姑、道士3个经坛,每逢七晚上亥时左右,要上坛念经,鸡叫下坛,这叫“放焰口”。“放焰口”分为“低坛”和“高坛”两种形式。低坛用4个大桌,下面放3个,上面放一个,上面桌子上坐一个坛主,旁边坐上五六个人。高坛则是下面放4张桌子,上面放上3张,桌子中间放上一把椅子,椅背上绑上一把红伞,旁边念经文的有10人或12人分两边排列。经文内容不外乎是超度亡灵,免去死者罪过,感叹人生万事皆空之意。旁边的吹吹打打,有笙、铙等乐器。一般分为两班,互相轮换。“放焰口”因花费较大,一般只是在送殡的头一天请上一两台,有时女婿也可以送上一台焰口,有些富户还请僧人“跑四方”,围着桌子跑上几圈子,当然要另外加钱。每当僧道尼诵经超度之时,香烟缭绕,灯烛辉煌,经台连接,笙笛并奏,钵钹喧腾,而且男女杂坐,笑谑同陈,笛声悠扬时,听者高声喝彩,拍掌雷鸣,几疑不是在办丧事,如同演戏一般。过路行人驻足听之,有人羡慕,认为此家能尽孝道。此为当时世情,不仅缛节繁文,迷信封建,而且荒谬可笑,况且此种奢靡丧仪,也只有少数富豪才能操办得起。堪舆与祭文富家在头七里,要邀请当地有功名的6人或8人做“礼宾”,举行一次“大祭”,叫做“成服”。从此,死者的亲属都在家里,不能出外。直到一个多月后,才能陪着“阴阳家”(也称“风水先生”或“地理仙”,即专门给人找葬穴的从事迷信职业的人)去看风水,认为有了合适的葬地,后代才可以长保富贵。因此,要风水先生选择风水地,这就叫“堪舆”。但大多数人家是在“做七”后即央堪舆者,往四方寻觅葬地,这就叫“捉龙”。风水先生用一个八卦针盘来看风水。“踩地气”,装神弄鬼,信口开河,那方宜财,那方宜人等。容易的两三天,难者一年或二年不等。如果选不好地方,就只好寄在家里或庙里,待以后择穴。如选好地方,要请算命先生测算,哪一天是吉利的日子,可以出殡,然后通知亲朋好友,并请名流写“像赞”,签名,多者可签一两千名。不只是只闻其名未见其面,甚至连事也不知的也随之签名,人不以为怪,反认为只有这样,才表示丧家交友之广,收礼越多,越表明祭主在外面应酬得方,丧家越觉风光体面。在祭礼以前要请人写一篇祭文,读祭文的时候,要严肃悲痛,孝子和家里人一起跪在地上静听,悲泣不止。怀远籍居民风俗是在死者棺木抬出前一两个小时,举行死者亲朋的一次大祭,有“祭官”、“礼相”。祭官要跪在灵前读祭文,祭文长的要跪上半小时甚至一小时之久,把祭文读完才能站起来。偷物讨寿送殓的人,要在丧家吃饭,吃饭时间至少3天,每餐至少4样菜,家境好的八样菜。富裕人家摆上流水席,大宴吊客,有招待7天以至7天以上的,在出殡前一天和出殡当天早晨还要大办筵席,招待吊客。请客加上其他花费,费用着实不小,俗语云“死人不吃饭,家产去一半”,可见丧葬费用一般人家是经受不起的。蚌埠还有一个特殊风俗,在送殡前设宴招待前来吊唁的客人时候,死者如果是高寿而亡“老丧变成喜”,丧家往往要有意多准备一些碗、筷、匙、酒盅等,客人可以悄悄地把这些食具或酒具拿走一两样,留在家中使用,这叫做“偷物讨寿”,据说可以“免灾”,其实用意是祝愿小孩长命百岁,而丧家则心照不宣,就是看见了也装做不知道。点主在出殡的前一天,富户还要举行点主仪式,仪式举办得很隆重,要请一个所谓年高德劭,曾任官职,或在地方上有声望者做“点主官”,请6至8个大宾做礼相,一个司仪(赞礼)主持仪式。在清末民国初时点主官、礼相多是由秀才担任,后来这些人少了,就只好请中学毕业的人充任。而民国初时中学毕业生在蚌埠并不多,而丧事每年都有。因此,点主官就成了一种业余职业。这些人往往自备一身像样的衣帽鞋袜,遇到丧事就被人家请去,招待吃上几顿饭,还可以拿上一笔钱。点主在灵堂进行,灵堂用白布布置得很肃穆,牌位上书孝子父或母的姓名,父称“显考”,母称“显妣”,把家主的“主”写成“王”字,由点主官朱砂笔在“王”字加上一点就成“主”字,这就叫“点主”。点主时,有人拿着大红伞罩着点主的主官,8个礼相分列两旁,孝子、孝孙披麻戴孝、手拄哭丧棒低头弯腰,缓步前进,请来的人都走八字步以示恭敬,司仪喊口令“起,垂手臂;跑,三星趟,三星跪,叩头……”等,孝子们随口令连叩3个头,跪拜叩头重复3次。在点主官来时,要放炮3声表示欢迎,走时也要放炮3声,表示感谢。出殡与路奠出殡前在灵堂要举行祭奠仪式,祭奠时,一个人拿一壶酒、一个人捧一个盘子,盘子上放一个酒杯、一副筷子,筷子要用白纸封上,露出筷头筷尾,地上放一个盒子,盒里放上草把子,旁边人把酒斟在酒杯里,孝子把酒杯举过头,把酒倾在盒里,然后把筷子举过头,再放在盘子里。棺材头前放2个桌子,桌子上放着生的鸡鱼肉蛋等祭品,一个是子孙辈的祭事,一个是女婿女儿的祭事。本地清末民初时有专门操办丧事的行当,备有全套办丧事的用具。富家大出殡时,要请他们来,找年轻力壮的24人,或32人抬棺材,即“起灵”,也叫“下架”,棺材要用棺罩罩起来。出殡时要放炮,放几响炮要根据死者生前功名而定。出棺时,孝子要跪着拜送。在此以前,要在“老盆”里烧冥纸做为“上路钱”,起灵时孝子要“摔老盆”,以盆摔得越碎越吉利。然后孝子手执哭丧棒,长孙手执招魂幡,前面领路。幡上写着“西方接引”四个字。有时孝子不露面,用幛子把孝子四面围起来,走在棺材前面,有时还由亲属或雇人扶孝子。吹哀乐的响手们走在前面,亲朋好友们送的幛子则用竹竿挑起来,由亲友或雇人举起来,排成长长的行列,清末民初时也有人家把幛子用一根竹竿穿起来,做成万民伞样式撑起来。还有人抬着像架、祭亭,拿着十八般兵器在前面开路。迷信者为了满足亡者在阴间生活上的要求,还用各种纸扎上宅院、金库、银库、童男童女、飞禽走兽、烟具、轿子等。农村土财主出丧则还要扎上马、牛、羊等物。出殡时,一路撒上烧纸,或用金银锡箔叠成元宝,撒在路上,做为“买路钱”,在十字路口,摆上供桌,进行路奠。有的人家只有一桌供品,则到一个路口后,等送丧队伍过去,再抄小路赶到前面摆起来。送殡队伍路过其亲朋门外,亲朋则在自家门口或店铺前,放上供有香烛、糕点等祭品的祭桌,行三拜九叩礼,叫“路奠”。一路上,孝子则要叨念“某某(指亡者)小心,要过桥了”或“小心,这里路不平”,并哭泣不绝。下葬到茔地后,孝子要先挖第一锹,并带土回家,撒在家中,据说是为了家中人财两旺。其余人然后才能挖土。下棺时要放炮,坑穴挖好后,孝子要背着手,托着棺材下到坑里,这叫“领棺”,然后在坑里撒上纸钱。阴阳先生在棺材没下葬以前,要从附近坟地跑上一圈回来才能下葬,谓之“抢风水”,棺材下穴后要“驱相”,看看是否平整。在茔地,要把纸人纸马等冥器、死者衣物等一起烧掉,僧人还要念经。坟堆起后,孝子要把哭丧棒插在坟前,所有晚辈或平辈的人要对坟磕过头,才能回家。在进家门以前,家里准备一盘肉或点心,烧上一堆草,送葬人要从火上跨过,并吃上一块肉或糕。蚌埠四周农村还有把坟上土兜上一兜拿回家撒在地里祝愿丰收的习俗,也有的人家有妇女不上坟的习俗。一般亲友、僧人从茔地回来后就不再回丧家了,至亲好友、抬棺、办事的人,仍然回来吃饭,叫吃“回丧酒”。送烟火与圆坟葬后,当天傍晚到坟上去烧纸,叫“送烟火”。第“三七”去烧纸、祭礼叫“圆坟”。以后每七天一祭,直至“五七”,到“五七”时,至亲好友都要来祭奠。以后百日、头周年、三周年均去茔地祭祀。也有满一周年,请来和尚、道士、尼姑为之诵经求超度。蚌埠开埠以来,只有民初少数富豪有做周年之俗,日久已废。过去,这些丧葬仪式,只有有钱有势的人才办得起,他们挥霍得越多,越意味着显示“孝”和富贵。而一般贫苦百姓,丧葬就很简单,有的连薄木棺材都买不起,只能刨个土坑,将尸体用芦席一卷,草草埋葬。停柩有半埋和不动土的两种停柩方式。半埋即一半埋在土里,一半露在外面。不动土的有放在地上和用砖头砌起来两种。灵柩有停放在家里、院子里,也有的寄放在庙里。停柩的原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没选好合适的埋葬地点;或家产没分好有争执;或远方亲人没回来;或客居外乡,准备将来带回祖坟安葬;或夫妻先后死亡,日期不一,需要以后合葬等等原因,就暂时停柩。合葬夫妻先后死亡,要安葬在一起,叫合葬。但双方先后死亡时间相差30年以上,一般不允许合葬。合葬时,棺要见棺,即先埋的棺一定要挖得露出来,然后把后葬的棺放下去,并排放在一起,并且还有一个迷信做法,即在两棺之间放一块木板,叫做走道,意思夫妻两人可以互相走动。归葬祖坟过去,本地扬州籍的市民最兴此风。扬州人在本地死亡后,一般都停放在同乡会专门停放灵柩的地点。然后,一年一度,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由江北人的帮会“邗江公所”雇请木船,派专人将返乡归葬祖坟的灵柩从蚌埠水运回乡。旧时,丧葬礼仪不仅繁琐,并且充满了迷信色彩。由于繁文缛礼较多,稍不注意,在家族中还易引起纠纷,也有家族亲戚间平时不和的,往往借办丧事之机,趁机闹事,指责丧家办事不合“规矩”。旧的丧仪耗费甚巨,也成为一般人家不易承受的沉重负担。解放后,随着时代的前进,丧葬仪式也在不断改革,办丧事已经从繁到简。带有迷信色彩的内容已基本绝迹。政府实行殡葬改革,提倡简办丧事,提倡火葬。人们胸佩白花或臂带黑纱,送花圈、挽联,用开追悼会、举行告别仪式来哀悼死者,也有的不留骨灰,不举行悼念活动。丧事从繁到简,由土葬到火葬,风俗在不断地改革和进步,对于旧社会厚葬和充满迷信色彩的葬仪,已经基本废除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习俗与禁忌旧社会孝子在服孝期间,不能穿皮衣皮鞋,不能穿绫罗绸缎,不许戴金银首饰,忌戴丝绸帽子,要戴黑布帽子。修盖房屋上梁时仪式,一般人都很重视。上梁时在中行贴上年月日,两边站柱上贴上红纸黑字的对子“上梁欣逢黄道日,竖柱恰遇紫微星”,并贴上“福”或“太公在此,百无禁忌”、“事事平安”等纸条。有的人家还在中级(正中堂屋屋梁)上贴“吉星高照”4个字,钉上3个铜钱,铜钱眼里拖下来3条红布。“高照”两个字写在两头,“吉星”两个字写在中间,而且要对着横写,3个铜钱就钉在4个字中间。上梁时,小孩、妇女要离开,梁上齐后,在梁上放爆竹庆祝,并在梁上撒下馍(有的人家撒4斤馍,图“事事如意”吉利)、香烟、糖果等。还要给建房人喜钱,并要摆酒宴请客,以示庆贺。旧式住家房屋如果是3间屋一间厨房,长辈住上房(右首),晚辈住下房(左首),当中堂房则是吃饭和待客的地方。如有两房儿媳,公婆住堂屋,儿媳则分住两边。讲旧礼的人家也往往有许多规矩。长辈没上桌,晚辈不得动筷。鱼吃过一面,必须是长辈才能翻动,或经过长辈允许,小辈才能翻动。鸡头、鱼头必须留给家中年龄最长者吃。吃饭时饭碗必须捧在手中,不得放在桌上。吃饭时有事暂离去,筷子不能竖插在饭碗里等等。烟囱不能对着邻居门口,俗称“火前”。门口对着巷口,则刻石碑一块,上写“泰山石敢当”砌在自家墙根。有的人家还在建新房时在门上方砌上一面小镜子,名曰“照妖镜”,以图避邪。对门不开窗,屋山不开门。由于本市为新兴商埠,房屋毗连,以上这些忌讳也是部分人家讲究,新式建筑一般都不忌讳。讲迷信的人出行要择日期,有阴历十四不出门的规矩,认为“十四”谐音“失事”。凡遇红白喜事,出门都要择黄道吉日,新娘花轿在道上要走上方,不能走回头路。春节期间,妇女不许动刀剪、针线。扫地不许由内朝外扫,而是由外向里扫,意思是可以把财气扫进来。烧香拜佛,不许小孩在前面,怕说不吉利的话。还有看不起妇女的一些忌讳。忌讳妇女裤子晒在走道上,认为头从下面过晦气。产妇生婴儿不满月,不可到邻居家走动,认为产房是阴房。家里人生病了,也有一些忌讳。本地有小孩在出疹期间,门口挂块红布,客人见到红布就不能进屋。过去,还有“叫魂”的迷信习俗,小孩突然生病,小孩子妈妈认为小孩魂魄丢在外面了,要给小孩“叫魂”。于是拿件小孩衣服,在外面走上一圈,叫着小孩的名字喊道:“某某来家睡觉”,边走边喊,最后把衣服送到小孩身边,床前放个扫帚,表示把“魂”叫回来了。还有“竖水碗”的迷信,家中有人得病,家里人用三根筷子,竖着放在水碗里,一边用水向筷子上浇,一边叨念着已去世的亲属的名字,时间一长,三根筷子被水粘在一起,接触碗底的面积增大,自然站住了,如正念到某某人名字,这时家里人就认为是某某人没有钱花,来要钱了,于是烧纸还愿。因为乌鸦形象不太好看,叫声难听,于是有人忌讳早晨听乌鸦叫,认为一天都要倒霉,更忌讳乌鸦屙粪滴在身上,认为是凶兆。儿女“八字”如和父母相克,就对父母改口喊“伯伯”、“婶婶”,认别人为干爹、干妈,以免妨害父母。过去,一般称呼船主为“撑船的”,不能称“船老板”,因为“老板”音同“捞板”,犯翻船的忌讳。还有其他一些迷信和忌讳,十分琐碎繁杂,不胜枚举,这里不再一一赘述。蚌埠虽为一新兴商埠,但居民各地都有,也存在着不同的迷信和忌讳。由于每个人的经历、思想、文化程度等不同,各人对待忌讳的态度也不尽一致。有的人忌讳,有的人则根本不忌讳。一般当时老年人忌讳多,青年人忌讳少。这些形形色色的迷信和忌讳,不仅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同时,还往往因此闹出许多无谓的争执,甚至还有因相信迷信而造成悲剧的,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进步,这些迷信多已荡然无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