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蚌论小聪 于 2019-3-15 13:59 编辑
裹挟岁月的沧桑,这些建筑铭刻着历史的痕迹(一)
http://www.ahbb.cc/bbs/thread-2320526-1-1.html
对于一座文化源远流长的城市来说,老街巷、旧民居是一座古城的精髓所在。而在蚌埠的城区和乡间,就散落着大量糅合历史文化韵味的建筑,他们如同一颗颗璀璨明珠,让蚌埠散发着浓浓的历史文化味。
望淮塔
在蚌埠,有这样一处地方:它矗立在山顶,俯瞰淮河,默默守护蚌埠人民;它经历过伤痛,涅槃重生,常被称作珠城标志“颂禹咏淮翰墨飘香”——它就是位于蚌埠市张公山境内的望淮塔。
望淮塔位于张公山山顶,形成于1987年,建筑面积820平方米,塔高35.33米,七层,八角形,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登塔可鸟瞰珠城全貌,观淮河两岸风景,是蚌埠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2006年5月17日因违规住人,顽童乱用蚊香,误燃棉被和纸张,望淮塔曾被大火吞噬过一次,同年9月30日,重修后的蚌埠望淮塔以的崭新姿态向众人开放,碧水蜿蜒护城郭,金塔巍峨立天宇。
蚌埠闸
在淮河上有一座历史悠久、流量较大、功能齐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叫蚌埠闸。蚌埠闸位于淮河中游,座落在蚌埠市禹会区黑虎山路1号,1958年,1月15日,治淮委员会向水电部报送了《淮河蚌埠闸设计任务书》。同年3月12日,水电部批复同意,淮河蚌埠闸即开始兴建,是千里淮河第一闸。
60年来,蚌埠闸历经多次增扩建,现具有防洪、蓄水灌溉、航运、发电、城市供水等综合效益。淮河蚌埠闸水利风景区,也成为蚌埠市3A级旅游景区,景区以宏伟的蚌埠闸水利枢纽工程为依托,集湿地公园、别墅旅游度假、会务商贸洽谈、水利工程观光和公众科普教育,主要突显"展禹淮水雄韵"、"赏湿地精华"、"享天人之乐"和"返朴归真,回归自然"五大主题,素有“淮河上的葛洲坝”之称。
泰山庙
泰山奶奶庙在蚌埠有两处,一处位于淮上区小蚌埠正街,一处位于张公山海天楼附近。海天楼附近的泰山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蚌埠建造最早的一座庙宇。
据传说,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在南京称帝,因思乡心切,一度想迁都凤阳。为使中都城不受淮河水患,征发数万民工沿淮河中段筑堤。时值春节,天寒地冻,民工饥寒交迫,一时引起群愤。当地官府尽以造反名义进行镇压,数百民工受到迫害。万历年间,明神宗深感祖宗此事有悖常理,为安抚人心,巩固自己统治地位,降旨树碑铭刻筑堤时蒙难民工姓名,并建造泰山奶奶庙以收买人心。清末以来,由于战乱频繁,年久失修,庙内古物陆续遭损,奶奶庙只留下一段记忆。
沫河口关卡旧址
沫河口关卡位于安徽省五河县沫河口镇境内,北淝河入淮河交汇口处。始建于大清光绪五年秋,至今一百三十二年的历史。当时在正阳、泗洲、五河、临淮、怀远5处设立盐卡,是清朝为充税课而建。当时盐税是国家主要财政收入来源,而淮河又是盐商运输的重要通道。一些盐商为逃避繁重的课税,在经过沫河入淮口时,从沫河绕道而行。
现仅有沫河口这一处。存钦立石原碑一块,单层建筑一栋,重梁精柱结构,为标准清代的建筑风格。它对研究古代建筑,古代文化以及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87年被公布为五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1998年关卡两次进行了局部维修,2000、2003年关卡主体建筑维修完成,现保存完好。
周台侵华日军炮楼
周台侵华日军炮楼位于曹老集镇周台子村东南1000米,是一处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所建的炮楼。在蚌埠市开展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间发现的,炮楼高9.88米,长8.4米 ,宽4.9米。共为三层,全部用大青砖垒砌而成。据说还有地下室。现在二层东面护栏毁坏,结构稳定,大体保存原貌。此炮楼对研究抗日时期的状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炮楼作为侵华日军遗迹,是揭露日军侵华,尤其是占领蚌埠地区的很好的历史实物资料。追索尘封的历史,是为了更好的警示未来。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时代的缩影。经常去旅游的我们,去到任何一个城市,都会停下脚步去捕捉老建筑,反而对于自己居住的城市里的老房子视而不见,或许哪一天,这样的历史建筑就不复存在,是时候关注一下了,它们不想被遗忘···
(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