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依附于这个城市,只因为她造就今天了我。 我试图用灰色的铅笔去描写这个城市,铅灰映画下的她朦胧而神秘。 时光像风沙,慢慢地吹散模糊的铅灰, 吹散她老去的痕迹,也吹散了人们的记忆。
用文字与画笔记录不下的,在那个缓慢温柔的年代,胶片替我们记录了一切。黑暗中点燃火柴再快速地划动一圈,我们就这样看见了火柴行动的轨迹,借由这个原理,卢米埃尔带着电影艺术来到人间。 人们为了生活经验去看电影,因为电影有一点是其他艺术不能比的:它能够开阔、丰富、浓缩人的实际经验,不仅仅是丰富,而且是延长,可以说是显著延长。这就是电影实实在在的力量所在,无关明星、情节、娱乐性。在真正的电影中,观众不仅是观众,而且是见证人。 提起电影院,不可避免的,我想起年少的时光。
春游时候搭建的电影帐篷,昏黄灯光下长条靠背连体的木椅子, 黄橙橙的、散发着无尽诱惑力的香甜爆米花。 胶片转啊转,放的不仅仅是电影,还有我们的青春。
说到以前蚌埠市的几个电影院,或许你不是全都知道,除了大家了解较多的淮河电影院,淮光剧场之外,还有其他八所电影院、剧院、俱乐部。它们分别是:工人俱乐部、铁路工人文化宫、人民电影院、蚌埠戏院、长征影剧院、光明剧场、龙湖影剧院。 我市最早的电影院是人民电影院,建于1934年,位于二马路西侧。 是一个即放无声电影又唱京剧的娱乐场所。 它位于凤阳路华昌街3号。
很小时候,1998年风靡全国的泰坦尼克号还历历在目, 15年后的2013年,已建成的新二马路批发市场又重新进入了规划, 人民电影院,作为一个老蚌埠人,你一定去那里看过电影。
最大的电影院是1979年建成的长征影剧院。它的建成给蚌埠市西半边的人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曾一度为西郊人民津津乐道。人们有了空闲就会三五相邀在一起约好去电影院享受一番;最小的剧院是淮光剧场,位于中山街,1956年建成,原为泗州戏排练场,后定为淮光剧场;建院最迟的是龙湖影剧院,1982建成,位于宏业路上,是城乡结合部的影剧院。
和平电影院位于淮河路,1950年建成后,是治淮委员会礼堂, 1961年改为和平电影院,1966年改为红卫兵电影院,1977年恢复现名。 内设座位860个,这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所还在经营的电影院。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民俗学家刘孝昌描绘到:浅蓝色的棉布浸湿了水,春夏的樱桃、菱角、水蜜桃,冬天的甘蔗、苹果和雪梨,一个个摆在蓝色棉布上,被水淋得透亮透亮的,看着就高兴。除了水果,凉粉、蛋烘糕,甚至有的“江湖汉子”,提着酒壶进影院,看到高兴处,顺势来两口。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电影院也慢慢被掩埋在时光的洪流中。 当初的和平电影院,也重新翻修整改, 变成了如今漂亮、都市化的星美影城。
现如今,蚌埠越来越多的电影院如雨后春笋探出了头,一大批环境优雅观影体验舒适的电影院涌现出来,如恒大影城,全数字化放映和国际领先的TMS技术,世界知名银幕生产商英国哈克尼斯HARKNESS银幕,JBL影城专业音箱及皇冠Crown功放,杜比7.1立体环绕声以及独特声学设计的影厅,国际流行的全方位、大坡度、无遮挡式观映视野设计,宽排距,符合人体工程学座椅,给观影人带来奇妙的视听盛宴。
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进电影院参与演员们的喜怒哀乐,看电影也变成了一个受大家喜爱的时尚娱乐活动。 回忆从前,你可能不会想起那些影院, 但你也许会想起陪你一起看电影的那个她, 老旧的幕布,爆米花的香,人群的躁动,和朦胧的心跳。 你喜欢的人在银幕上,也在你身边。 那些消失在胶片时代里的老电影院里,有你的故事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