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活动: 0 次
组织活动: 0 次
- 鲜花
- 481
- 鸡蛋
- 9

陆军中尉
|
人们常说“谁不说咱家乡好”,我也同样具有这样浓烈的家乡情结,尽管出来工作很长时间了,但是,家乡是我永远的精神家园,无论在哪里,无论做什么,关注亲人、关注家乡是我们这些在外工作的蚌埠籍人的共同心愿。前年在广州与来此参加《我们天上见》影片广东首映式的蒋雯丽不期而遇,我曾问过她:“蚌埠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城市,你这么大牌的演员说自己是蚌埠人不怕别人笑话你吗?”她的一席话让我非常感动:“我生在蚌埠,长在蚌埠,到哪里我还是蚌埠人”。
我爱蚌埠,这里有独特的文化特征,这里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个移民城市,她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人文资源,这是安徽之福,有这么一块福地就要珍惜。在“ 此生耻为安徽人”一文中,我是有点意气用事,但是,应该还是很客观的分析,安徽近十年的政府领导急功近利的心态太明显了,想超南京,很可笑,江苏的经济积累不是一天两天的,也不是简单将GDP的数字累加上去就能赶得上的,安徽要发展,应找准路子,找到合适自己的方式。现在所谓打造“合肥”、“芜湖”两极城市,实际上是在作秀,做“明星城市秀”,试图在最短的时间做出最耀眼的成绩。如何做,当然是要利用政府的权利,吸收优势资源,将省里有限的财政向两市倾斜,这种意图不是我们胡乱猜测,只要稍微思考下就能看出政策制定者们的无耻。“皖江开发”宁愿把六安这样的山区城市归到其中,也不愿意多一个蚌埠,如果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拉蚌埠比拉六安要强得多,但为什么是选择六安?大家可以充分展开想象。安徽的地形是南北跨度大,东西狭窄,蚌埠居正中,这样一个地理环境是绝佳的位置,以此为突破点,接南北,连东西,辐射的能力强大,我想当初制订“皖江开发计划”的专家也不是傻瓜,也不是看不到这点,但最终为什么抛弃蚌埠?只有一个理由,人为的因素左右经济的发展趋向。
有时上网看到一些网友对芜湖、合肥的发展羡慕不已,但是,谁都想好,谁都想发展,不是蚌埠不争气,不是蚌埠没有条件,中国的各种资源的调配是在政府手中,政府一声令,“沙漠也能变绿洲”。芜湖当年的奇瑞项目如果给蚌埠,蚌埠不会做得比它差,如果把这么大的投入放到蚌埠,蚌埠一定会比合肥更好。现在,省领导的兴趣在打造“合肥经济圈”、在打造“两极城市”,其它的都只是做些面上文章,什么合芜蚌、什么皖北振兴,没有投入,没有项目,没有政策,如何振兴?
如果这些事情发生在经济经济时代,我们都能理解,可我们天天喊着市场经济的口号,安徽真正走市场经济了吗?一个交通中心不是打造出来的,一个明星城市只能维持短暂的光芒。市场经济就应该让企业自己去选择,我想蚌埠的一些驻蚌单位迁走未必是大家真是的愿望,玻璃设计院不是在蚌埠又辉煌了起来?水利勘探设计院总部是搬走了,但是,三分之二的二级单位还留在蚌埠,41、40、214走了又回了,说明这个地方的确有它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可惜得很,安徽这两届的领导看不到这些,一心只想做政绩,坑了安徽、坑了蚌埠。
我是一个学者,说话有情绪,但是,一定不会乱说,必定是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发出我的声音。我在此想对蚌埠的主要领导说两句肺腑的话(我知道您们可以看到,希望三思):
一是不论你的籍贯是哪里,你从哪里来,为官蚌埠,就要为蚌埠百姓说话,为蚌埠百姓做点事情。我想,这些年这么多的企业和单位外迁蚌埠你们不会不提前知道,省里的人也不会与你们通气,扪心而问,你们当初提出反对意见了吗?你们为蚌埠人说话了吗?你们力争了吗?
二是蚌埠发展到今天,这么多好的积累好的资源不能再被消耗了,长此下去,蚌埠真要彻底沉沦了,败家容易,兴家难,多为百姓考虑考虑,少想点乌纱帽能戴多大。
三是要为蚌埠多争取些政策,多争取些项目,多主动和上级职能部门沟通,争取多点资源,为蚌埠建设提供动力源泉。
四是建立一个机制,把我们这些在外工作的蚌埠人的人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我想,绝大数蚌埠籍的乡亲是愿意为家乡的发展做一些实事的。蚌埠籍的各类人才非常多,这些人的力量如果用好了,它会给我们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效益。 |
评分
-
7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