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胜利路通车考验了什么
备受关注的胜利路已经如期通车,路阔景美车顺。虽然个别路段因重大项目搭接,没能全段通车。虽然一些地方慢车道和人行道尚未全部完成,正在进行中。但政府及有关部门都通过新闻媒体,先期作了说明。从开通数日的街谈巷议看,只要事先说了,说明白了,绝大多数群众还是理解和接受的。
一条路考验了我们的眼光和包容心。胜利路采用了跨线桥和地下立交等方式,解决沿线交叉路口问题,在同类城市本是成熟做法,但开工之初,却招来一些议论。通车后,享受西大坝到龙子湖只要十来分钟的便捷畅通的同时,我们是否要反思,开埠百年了,我们一些人的眼光怎么反而缩短了呢?蚌埠本是安徽较早通火车的地方,最早设市的城市,连通京津沪,开各种风气之先,市民舟车往来,见多识广。下一步,在迈向现代化城市的进程中,高速环线、轻轨、越湖隧道、跨河索道等新兴事物都可能出现,欣赏、包容必不可少,城市在成长,市民在成熟,二者才能相得益彰。
一条路考验了我们的管理与智慧。作为多年来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工程建设之初的忙乱可想而知。可喜的是,我们的建设者迅速调整、整顿,通过大量的工作,努力使整个项目的运作回归良性轨道,在承诺的日期内基本就绪,实现通车。笔者熟识一位园林处的同志,7月初胜利路改造进入绿化阶段,每日7点多钟上班途中,就看到他和他的团队在路上已经挥汗如雨,干得正欢。他说,花木移栽,清早是好时段,当天到货的苗子必须当天下地,我们带点早是应该的。正如市长周视察通车前的胜利路时所表示的那样,建设者的努力和创造应该得到尊重!其实,在大庆路淮河大桥、西出口改造等大建设工地,这样的场景每日都在上演。
胜利路已经通车,但考验仍将继续:跨线桥上“看风景”的行人和地下立交内任意穿行的电动车,考验我们的交管部门;干净的路面和桥柱上一夜间“长”出的“牛皮癣”,考验我们的城管部门;如何保证大雨后隧道不积水,大风中匆匆而就的路灯不倾斜,各项设施在寿命周期内不出大的问题,考验我们的城建部门,等等。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的主管部门有完备的预案,积极的准备,公之于众的心态,广大市民就能够理解与配合。当然,作为管理部门,我们也应有包容一时不理解之辞的胸怀,让时间和事实去证明我们的初衷。
|
评分
-
2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