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面,就是能开商店做生意的建筑。改开以前,私人商业不发达,做小生意的没有什么地位和前途,所以,门面也不显珍贵,蚌埠人是没有什么门面意识的。很多临街的房子,就是住家户。商业不发达,但城市显得安静利亮。 改开以后,做生意的如雨后蘑菇,一夜之间遍地生起。做生意总要找店面吧,门面于是突然就热乎起来。记得最早最热的是火车站周围,传说那些临马路的破草房破瓦房月租几百几千,让蚌埠市民听的一楞一楞的。当然不奇怪了,蚌埠火车南来北往的客人多多?在那里,赚外地人的钱,太方便了。你经商的赚钱多了,当然要分部分给房东。房租贵了,也是正常。 再后来,门面意识深入人心,所有的建筑都特别注重门面的建设,所有住在临街的人家,拆迁的时候,要价都要更高,最好还原成门面。开发商建房子,最先考虑的还是这个地段能建多少门面,卖出还是卖不出好价钱等。象沁雅花园东墙,没有开成门面,而是做成花墙,设计师和开发商真是积了大德,为蚌埠留了一点安静的人行道。 注重门面是好事,无商不活嘛,哪怕奸商,也是商。对不对?但最丢人现眼的,是蚌埠人(也包括全国其他大多数城市),对门面的本质并不了解,中港毒太深,以为门面就是门越大越好,却不知门面只是一个经商的地方,方便客户的地方,展示产品和服务的地方,门面需要特别进行美化的。但他们只会把门面的门无限放大,这一放大,结果是其丑无比。 为什么这样说?各位看官,不知大家天天上街可有这样的感受,不管是一间门面还是二间门面,就根本没有门,室内和室外是浑然一体的,除了晚上防贼的时候下一道卷闸门,白天,卷闸门一升,屋里屋外就没有区别了。既然没有区别,商品当然可以放屋里,也可以放屋外,于是乎,人行道也多数变成了门面的一部分,大家拼命把商品往人行道上搁,有的恨不能直接堆到快车道上。 奇观出来了。 奇观之一:到处都是其丑无比的卷闸门,门面一点不美,跟小乡镇差不多。 奇观之二:商品货物乱堆乱放,占据大量的人行道路面,跟小乡镇差不多。 奇观之三:新建的大楼,一层全部建成一间间的小门面,跟小乡镇差不多。 奇观之四:如此众多一点不经过美化的门面,让蚌埠市,跟小乡镇差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