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蚌论咖喱 于 2024-8-6 08:49 编辑
七夕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又称“乞巧节”。乞巧亦为乞求心灵手巧。由于乞巧节是以女性为主的节日,也被视为古代的妇女节。后来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即为中国情人节。 下面先来看看关于七夕你了解多少?↓ 一、七夕节的起源 七夕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它与人们对自然天象、时间和数字的崇拜有关。早在《诗经》时代,人们就对牛郎织女的天象有所认识。 二、七夕的发展历程 七夕节大致在汉代才完全成型并正式成为一个节日。到了两汉时期,七夕转变为良辰吉日,节俗主题逐渐演变为男女的良宵欢会。牛郎织女的形象变成了男耕女织,并被注入七夕节的内容中。汉武帝时期,民间流传“汉武帝七夕会王母”的神话故事,使得七夕更为流行。当时,宫内还流行以穿七孔针为主要内容的乞巧风俗,以及祭拜牵牛织女星、守夜许愿等活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七夕节进一步发展,增加了祭拜牵牛、织女星和守夜许愿等节俗,人们祈求福寿子嗣。南北朝时出现了蛛丝乞巧风俗。 隋唐是七夕节的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宫廷内外流行七夕乞巧,宫廷还专门设立主管进献七孔针的机构。反映七夕乞巧风俗的画作、诗篇也大量涌现。 宋代七夕节更加受到民众重视,民间丢巧针、穿针乞巧等风俗更为流行,还出现了专卖乞巧用品的集市“乞巧市”“乞巧楼”。这一时期还增加了“喜鹊因架桥被踩秃头”的情节,使牛郎织女的传说更加完善。此外,摩诃罗的形象传入中国后被本土化为可爱的儿童形象,并被当作七夕节供奉的泥制土偶,用于乞巧和祈求多子多福。 元代,乞巧市被称为“女孩儿节”,宦官、士人会搭建大棚,邀请亲眷、小姐、女流参加巧节会。 明清两代,民间过七夕节更加普遍。京城内外形成了“女子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的投针于水的乞巧风俗,同时出现百姓用乞果或偕花果用来祭拜双星的风俗。 如今,七夕节仍然是中国民间的重要传统节日,有些地方还保留着独特的七夕习俗。2006年5月,七夕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不仅是爱情的象征,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价值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七夕至,爱意浓。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七夕快乐,幸福永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