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活动: 0 次
组织活动: 0 次
- 鲜花
- 34
- 鸡蛋
- 0

陆军上校
|
(注:本篇文章来自“蚌埠水利,蚌埠河长”公众号即蚌埠市水利局的公众号和蚌埠日报,本篇文章作者单位:蚌埠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淮河,古称“淮水”,为“四渎”之一,源于河南省的桐柏山,淮河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包括我们蚌埠市区,最后汇入长江,全长约1252公里。我们蚌埠就是淮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蚌埠是淮河流域中心城市,所以现在可以让我们蚌埠人感受淮河文化的现代价值,请看下文。
淮河两岸平原辽阔,沃野千里,先民开拓荒莽,治水救灾,自古便是人口稠密、工商发达之地,沿岸形成了豫、皖、苏三省的主要城镇。淮河见证了中国从农耕文明向现代化社会的跨越,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淮河文化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人文历史,深深地影响了华夏子孙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它把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完美地结合起来,展现了一种深深扎根于水土之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生文化形态。流淌的淮河水,沉埋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也湍激起无尽的生命活力。如今的国家主席强调过:“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做好“两个结合”,让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今天,穿越蚌埠市区的淮河文化以其独特的传承与发展方式,指引着淮河流域的发展方向,为中国式现代化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淮河模式”。
1.淮河文化的历史演变和现代价值:
淮河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中华民族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淮河两岸广袤的平原,沃野千里,自古就是人口稠密、经济繁荣之地。先民们在这里艰辛开垦,世代治水治淮。他们逐步认识到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共生,不能片面开发利用自然,而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后世思想家们的阐释中,这一理念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天、地、人都是“道”的体现,应当合而为一;庄子强调人应顺应自然、天道,不可与之抗衡;《淮南子》主张“因其自然而推之”,让人类参与自然的自我演化。这些思想都彰显出淮河文化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内涵。
淮河文化也孕育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其包容务实、悠远怀韧的气质,无疑是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的精神导扬。所谓“利物功难并,和光道已成”,在文人的眼中,淮水不争、不躁,温润而利万物,与光同尘而不染,正是君子坚守本分、涵养道德的风骨写照。淮河流域是儒、道思想的重要发源地,儒家以治世为己任,道家以修身为本性,“修身治世”的思想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基本品格与核心汲引。在以淮河两岸为中心的文化蕃息历程之中,不仅逐渐塑造了中华文化的基本脉络,淮河文化的基本理念和精神内涵如天人合一之观念、道德本位之意识、和谐融通之精神等,深深地熔铸在中华文化的基因中,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核心的引领作用。
2.淮河模式:中国式现代化的缩影:
淮河流域在中国南北间起到了关键的分界作用,同时也是中国工业文明的重要繁衍之地。淮河流域的工业化之路始自清末民初,以淮南和蚌埠等地为核心,构建了以煤炭、机械、化工、纺织等行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淮河流域的工业实现了飞速发展,一系列的重点工程和大型项目如佛子岭水库、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等,为该流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能。淮河流域的工业也在持续调整和逐步升级,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例如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推动产业的跨领域融合和军民一体化,培育了一批先进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和产业优势集群。
工业发展在淮河流域取代了传统农业,带来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但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影响。在治理淮河的历史过程中,我国经历了从“导淮”到“治淮”的演变。“导淮”是早期为解决淮河下游排涝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如建立三江营、高良涧、二河闸等工程。“治淮”则是后期为解决淮河上中游的水资源配置和水环境保护问题采取的措施,如实施“零点行动”计划和“十五小”整顿工作等。位于我们蚌埠的淮河水利委员会也积极遵循国家的数字化转型战略,以构建数字孪生流域为核心,推动数字淮河的建设。这一行动涵盖了高精度数字流域建模技术、超大规模水文水动力实时动态模拟预报并行计算技术和预报调度一体化等方面的创新性工作。这些初步成果在数字流域场景中实现了洪水预报调度的动态交互、实时融合和仿真模拟,为后续建设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3.淮河文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讲述者: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充分挖掘淮河的区位优势,将其打造为开放的国内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成为向世界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淮河文化故事的窗口。我们可以针对淮河流域的城市策划举办多元化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也可以建设一批富有淮河地方特色的文化交流基地,如在淮河沿岸建设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构建中外文化爱好者的交流平台,还可以举办一系列淮河文化展览会,并世界巡展,系统展示淮河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
淮河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可以借助多语种的文化,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传播到全球各地。可以编辑出版一系列高质量的外文版淮河文化典籍,制作多语种的淮河文化艺术作品,也可以搭建面向全球的、专属于淮河文化的新媒体传播平台。构建共享共建平台,可以推动交流互鉴、资源共享、合作双赢,让文化成为增进流域共同体意识的纽带,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下,实现人文淮河、生态淮河、和谐淮河三位一体的精准目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