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小暑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7月7日至7月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
《咏廿四气诗 小暑六月节 》 中唐 · 元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曰:“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虽然小暑“热气犹小”,但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进入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
就气温而言,酷热使人难熬。但我国大部分疆域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在小暑期间,阳光和降水都很猛烈,对于农作物生长,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段时期。
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小暑时节有两个重要的气候特征,一个是“出梅”,一个是“入伏”。阴雨不断的梅雨天气在小暑前后结束,如苏轼在《舶棹风》中说:“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 三时,为夏至后半月,舶棹风指的是东南季风。这句诗的意思就是,在夏至之后半个月左右,东南季风盛行时,梅雨期结束。此时正是小暑时节。
小暑和大暑这两个节气之间,我们会迎来“入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温度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日子,这段时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5℃以上,全国多地将会进入持续高温模式,通常被人们称之为“酷夏”。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民间谚语生动地形容了这段时间的难熬。此时气温高、降水多,水汽蒸腾,人仿佛坐在一个巨大的蒸笼里。宋代诗人陆游都曾感慨,“坐觉蒸炊釜甑中”,可见小暑难耐,古今亦然。但如果缺乏降水,造成伏旱,也不是农人愿意看到的。
《夏日对雨寄朱放拾遗 》 中唐 · 武元衡 才非谷永传,无意谒王侯。 小暑金将伏,微凉麦正秋。 远山欹枕见,暮雨闭门愁。 更忆东林寺,诗家第一流。
小暑时,许多农作物和蔬菜瓜果已经成熟,所以很多地方都有小暑“食新”的习俗。 对于农人,小暑也是收获的喜悦时节。由于小暑气候酷热难耐,这一节气也发展出许多“食补”的习俗,天气炎热,人们出汗多、消耗大、湿气重,容易出现周身乏力、脾胃不和、手足水肿等症状。所以在饮食方面应多吃一些解暑、健脾的食物。传统中医认为,在伏天吃羊肉对身体是以热制热,排汗排毒,将冬春之毒、湿气驱除,是“以食为疗”的养生之道,符合“冬病夏治”“治未病”的辨证诊疗之道,民间一直有“伏羊一碗汤,不用开药方”的养生经验。
现代都市的人们距大自然愈行愈远,车水马龙的喧闹,让久居城市的我们难听到在乡间才能享受到的虫声、蛙声甚至蟋蟀的鸣叫声。先民亲近自然、观察自然与自然相互依存,呈现出天籁和谐的景象,这也是现代社会对古老的二十四节气心存美好向往的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