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活动: 0 次
组织活动: 0 次
- 鲜花
- 0
- 鸡蛋
- 0

陆军游客
|
“我母亲是58年夏天从水清沟孤儿院抱养的……如有认识58年在水清沟孤儿院工作过的人员,或与我母亲有相同经历的人请与我联系。……”18日的半岛网论坛上,出现了这样一则帖子。3月19日下午,记者联系到了“帖主”陈先生,也见到了他日夜想着“寻亲”的妈妈陈女士。
陈女士五十多岁,刚退休不久。“儿子说,这次帮我找到亲人,作为给我的生日礼物。”陈女士的身份证上写着她的生日:1957年6月14日。但这个在孤儿院登记的出生日期是否真实,现在还是个谜。“我究竟是哪里人?父母是谁?他们做什么工作?又为何抛下我?”对陈女士来说,这些都是尚未解开的谜团。陈先生说,他在网上“求助”就是想通过网友们的力量,帮母亲写完这部可能会比较曲折的《孤女寻亲记》。
养母回忆:50年前,我从孤儿院领养了她
陈女士的养母八十多岁,精神不错,她一边缠着毛线,一边回忆起五十一年前的那段往事:“1958年六七月份,家里来了两个人,自称被派来为水清沟孤儿院的孤儿寻找领养人。他们询问了我们夫妇的生活情况,过几天又寄来信,要我们去孤儿院认养孩子。”水清沟孤儿院是现在青岛儿童福利院的前身,院长和员工几经更换,很难再找到五十年代的工作人员。
“尽管老伴一再反对,我还是私下去了孤儿院。四、五个一岁左右的孩子躺在小床上,我走到其中一个孩子床前,小孩见我就伸手,我抱起她,再想放下,孩子却闹着不肯。狠狠心把她放回床上,刚一转身孩子便大哭不止,这哭声让我动了心,便把孩子抱回了家。”陈女士的养母不识字,当时既没要求看孩子的资料,也没有详细询问其身世,至今只记得在场的保育员说孩子名叫“李十子”,“‘李’是随孤儿院院长姓,名‘十子’是把当时一批孩子按顺序排下来,这孩子排第十……”
20多岁,知晓养女身份
接过养母的话茬,陈女士讲述起自己的成长:“养父母把我接回家不足两年,便生了个男孩。”据陈女士说,自己和弟弟的感情很好。陈的养母说,两个孩子他们都一样养。
“我一直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一直到二十一岁。有个人说我不像养父母的孩子,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将信将疑地回家追问母亲,养母无奈只好道出实情,这令我十分震惊。”陈女士回忆,“虽然父母待我如同亲生,但从知道真相的那一刻起,我开始渴望与亲生父母的相逢。然而畏惧养父的威严,一直不敢向他提及此事,也不敢寻找亲人。这一等又是近二十年。”
十余年来,漫漫寻亲路
“97年父亲卧病无力管理家事,我才开始寻亲。”然而因为时间久远,孤儿院当时的档案没有保存,当时的工作人员也未能找到,仅凭孤儿院起的名字和出生日期这仅有的线索,无异于大海捞针。“从那时到现在,无数个等待和期盼的日子,每当在媒体上看到别人的寻亲故事,再联想到自己,我总是泪流满面。”97、98年间青岛民政局组织的孤儿寻亲,为一批五十年代南方水灾期间来青的孤儿找到了亲人,04年青岛某媒体举办了大规模孤儿寻亲活动,这其中都有陈女士的身影。
“其中的辛酸,只有身世相似,经历过寻亲历程的人,才能真切体会。”陈女士说,“听说都昌路有位郑女士,也曾是水清沟孤儿院的孩子,也是57年间出生,很有可能我们是同一批孤儿。如果能找到我们一起的这批孤儿,寻亲的线索希望也许更大一些。”但至今他都没有同郑女士联系上。
“我会不会是南方水灾期间被送到青岛孩子中的一个?哪怕见不到亲生父母,至少也要知道我是从哪里来的。”陈女士的话中,透出几分苦涩。
再燃希望,相关资料可能找到
采访期间,帮母亲寻亲的陈先生接到一位于女士的电话,称自己是1960年被领养的孤儿,现在已找到亲人,并说开平路派出所存有相关资料。“发出求助信息这段时间来,我们得到了不少关注,有各个媒体,也有提供线索的热心人。”陈先生说。
陈氏母子赶往开平路派出所,民警翻出三本发黄的卷宗,其中一本中间四、五页,记录着十几个水清沟孤儿院孩子的名字,但许多都没有姓。档案显示,孩子的出生时间都在五十年代末,许多来自江苏盐城、无锡等地,然而没有找到陈女士的名字。
“这些名字很可能是当时临时取的,出生日期也很可能不准确。”派出所工作人员介绍,“前几年有批五十年代从孤儿院被领养的人来寻亲,意外翻出这些档案,许多人由此找到了亲人。”据工作人员回忆,派出所还有相关的档案,但是由于时间已晚,只能请陈母子明天再来。
“孩子为我寻亲的事专门请了假。这次更有希望了。”陈女士有些激动,“这将不是份普通的生日礼物,它太珍贵了。”
半岛网将继续关注陈女士寻亲的故事,也希望广大网友能够一同来关注此事,与我们一起谱写亲人团圆的天伦大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