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活动: 0 次
组织活动: 0 次
- 鲜花
- 375
- 鸡蛋
- 7

陆军上校
|
本帖最后由 新手方向 于 2016-6-20 17:25 编辑
过去和现在不少家长都在论坛反映,学校每到这个时候都组织部分学生去旅游,让家长很是为难,由此或多或少地发帖埋怨和批评学校。针对这个问题,我结合自身感受,再来谈谈自己的分析和看法吧。
1、旅游是否有商业性质?这是显而易见的。这当然是商业行为和手段,否则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呀。旅行社和学校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将教师(班主任)、学生和家长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家长都知道,自己说一万句抵不上班主任一句话,在孩子心中老师就是榜样、是偶像、是权威,说啥就是啥。因此,当老师将宣传旅游的材料交给孩子时,实际上这件事已经是成功的一半了。
2、旅游有无利益和猫腻?这个我没有证据,不敢下结论。但是从一些现象分析,还是可以看出端倪的。比如,班主任老师带队出去旅游,自己可是免费哦,甚至有的学校规定班主任还可以免费带自己的孩子参团。大家都不傻,班主任自己和孩子出去也是要花钱的,旅行社不会做赔本的买卖,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道理都知道。所以说,至少这些学生的交的费用里面要刨去它们吧!而且,班主任带队出去要承担责任,要辛苦的,责任都是和利益挂钩的。由此可见,自己孩子的费用中还要包括很多其他的费用支出的(具体大家都明白,我就不多说了)
3、学校的角色很光彩?非也!尽管那句话非常不好听,但是还非常贴切,学校“既想当*子,还要立**”。为什么呢?(1)首先是名称,旅游就是旅游,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到了学校呢,旅游就变成了“研学”,厉害吧!一路上让学生研究学问,多讲究。就像马季说的相声似得“喝酒不叫喝酒,就聚会聚会”。(2)强烈暗示。学校通过班主任口口声声告诫学生:“千万记住,不要强制和要求家长,这是纪律!”猛一听,学校不错啊,不是强制的,家长可以选择不去的。但是,什么东西就是“物极必反”,结果是班主任、宣传单和校讯通多次的灌输、灌输、再灌输的“不要强制”后,其实就是在起反作用,而是实际上就是变成“学生绑架家长”。不强制实际就是暗地里强制,在自己孩子面前,家长完全败下阵来,虽说嘴上不快活,但是每年学校就组织这么一次,再加上孩子碰上10周岁和本命年,这一系列的概念强化,家长哪有不掏钱的份。学校厉害呀,深谙此道,谋略高,既达到了目的,有解脱了责任。
4、费用有无玄机?当然有。这一点旅行社和学校也是处心积虑的。多了(上万的),不行!那会造成家长异常反感,难免会出现很多家长坚决要和学校“图穷匕首见”,论一论理,或到教育行政部门上告和举报。如果少了(几百元的),那多不撒渴啊,旅行社不感兴趣,学校和班主任也觉得是鸡肋,不如不搞。所以说,几千元的旅游正合适。目前,大多数学校都是这个水平的。尽管几千块不少,但是一般家庭都还能接受,加上孩子期盼的而眼神,渐渐长大的身体(机会难得,以后估计想参加也没有机会了),算了吧,交吧,权当是给孩子成长的驿站中添一束鲜花吧。
5、学校的选择有无玄机?也是有的。蚌埠市几乎都是第一、第二、第三实小,新城等公认的学区学校,这原因愣子都明白。这些学校家庭条件好,家长素质普遍较高,所以有钱(容易组团)、不闹事、舍得花。他们对旅行社来说,这是多么优质、富裕、诱人的潜在旅游资源人群啊,不去公关才傻呢,公关不成才笨呢,完成目标才喜呢。
6、旅行社可快活?当然啦。对于旅行社来说,我估计没有比带学生出去旅行的生意更划算的了。为什么?学生好管理啊,只要把班主任摆平就行了。三个人、甚至四个人住一间都是可以的,反正学生身体小,床大住得下,学生还喜欢呢,由此省去一大笔费用,而且学生也不会投诉。吃的就更划算了,学生也不讲究,吃的不多,餐标低于平时也是可以的吧。总之,学生不讲究、不投诉、不惹麻烦,这“三不”给旅行社带来的自我感觉多好。
7、所以说,每年的这个时候,家长都纠结,网上都投诉,学校都装憨,旅行社都在摩拳擦掌的搞旅行。但是,唯一不变的就是,一批批本市孩子被送到内蒙古大草原,到古城西安,到天涯海角,去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最悲催的却是家长,辛辛苦苦的血汗钱送掉不说,在家里面还提心吊胆的,时时担心远在外面的亲骨肉。可是谁在笑呢?大家自己评判吧。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