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5G商用三年来,中国移动5G应用探索出了一条从“点状开花”向各行业、全流程、全环节整体渗透、“百业绽放”的快速发展之路。
5G商用的三年,是中国移动不断挑战极限,持续推动5G在新领域、新场景应用的三年。
(中国移动携手全球最大动力电池企业福建宁德时代,建成全国覆盖面积最大的5G企业专网,创新打造覆盖“1中心+6省市+8基地+40厂区”的5G专网。)
三年里,中国移动5G应用连闯“无人区”,打造出多个业界第一:全球首个极寒露天煤矿5G+无人驾驶项目,环境最低温度可达零下50摄氏度;全球首个基于5G独立专网的大规模野外智能节点油气勘探系统应用,首创5G智能地震节点仪,填补行业空白;全国首个5G飘丝检测系统,解决世界级飘丝飘杂难题;全国覆盖地域最广的5G企业专网建成,助力全球最大动力电池企业福建宁德时代“智造”升级;全国首个井下5G新通话在山西高河能源打通;全国首套省域5G电力示范网在山东建成,接入智能终端超7000台,实现超1万座分布式光伏的监控和调度……
(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上海分部大型客机全机静力/疲劳实验室内,数百个液压作动器和充压装置精准模拟着飞机服役状态下的受载。安装在机舱内导轨上的5G+AGV结构损伤巡检系统不受舱内气压影响,平稳地采集机舱内各项数据并回传至总指挥平台。这是中国移动打造的“5G+智慧航空强度试验”项目,为国产大飞机的机型强度试验的数字化转型注入5G新动能。)
5G商用的三年,是中国移动推动5G从“点状开花”向多行业、多领域全面渗透的三年。
三年里,中国移动始终坚持标杆引领,携手行业龙头,深耕19个细分行业,探索5G创新应用,以一骑绝尘的姿态跑在行业排头。从2019年商用当年的仅数百个5G项目,到如今落地超1.5万个商用案例,中国移动的5G项目数连年翻番。特别是2022年,中国移动5G行业应用迎来发展黄金期,5G商用案例同比增速超100%,超过前两年发展数量总和,多数细分行业半年新增规模远超2021年全年。可以说,中国移动5G垂直行业发展已经步入快速规模复制阶段。
(在全球最大的稀土矿——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区,高6.8米、载重170吨的矿卡、长13.5米、宽度近8米、重达150吨的电铲车,正忙碌地穿梭着。通过中国移动“5G+智慧矿山”网络和平台,这些“巨无霸”无需驾驶人员,前进、后退、转弯、装卸,均“自主”完成,矿区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安全指数显著提高。)
随着商用案例规模化增长,覆盖的合作细分领域越来越多,移动5G赋能也进一步融入生产、走进生活。矿山行业,5G已覆盖到露天矿、井下矿,以及各类有色金属矿;电力行业,5G在风电、核电、光伏、火电等多个领域实现创新应用。海事、水利、医保、燃气、道路养护……在更多的新领域,5G应用也已崭露头角。通过融入生产,5G赋能的价值正惠及普通人的生活——中国移动携手玛氏集团、海澜之家等一批行业龙头打造5G智慧工厂,让消费者吃上了5G加持制造的MM豆、德芙巧克力,穿上了5G加持制造的衣衫服饰。
这份5G行业应用成绩单的背后,是中国移动积极布局5G垂直行业领域,在构建5G行业“专网﹢平台﹢应用+终端”能力体系,提升平台能力,加快专网打造,创新资费体系,丰富终端供给方面的不懈努力。
在专网方面,依托5G网络优势、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中国移动打造5G精品专网,创新5G专网服务,实现“网随业动、按需建网”,加快网络能力向产品服务转化。中国移动在业界率先发布5G专网产品体系,包括优享、专享、尊享三种模式,并打造了5G专网运营平台(OneCyber),面向行业用户提供“自服务、自运维、自开发”网络服务;打造双域专网解决方案,不换卡、不换号,为教育、政务等行业用户提供更加安全可靠、内外网安心互访的5G专网服务;结合5G R16、R17等网络能力演进,不断适配行业用户新场景、新需求。目前,中国移动已发布5G专网2.0产品体系,持续深化“优专尊”新内核,推进“优享+”“专享+”“尊享+”三大产品升级,打造5G+数智底座,赋能行业用户。2022年,中国移动5G专网荣获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推荐目录》。
在平台方面,中国移动已面向工业互联网、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重点垂直领域发布11个行业平台,并通过拓展5G行业应用,整合网、云等能力资源,形成统一品牌的“9 one平台”。该平台贯通连接、算力、能力,已打造并上线核心功能1300余项,高质量端到端交付支撑5G项目超700个。如今,“9 one平台”已成为行业关键能力“插排”,贯通5G应用场景上下游,汇聚云网资源禀赋,融合应用创新,赋能百业绽放。
在计费模式方面,中国移动针对5G专网创新推出“BAF多量纲”商业模式(基础功能Basic+增值功能Advanced的灵活组合Flexible),提供多量纲、多维度、多模式的计费方案,并支持按照流量、带宽、基站、速率、服务等级等多维度计费,让用户“按单点菜”。同时,聚焦典型需求,提炼优享畅联、专享互联、专享园区、尊享精品四档高频组合套餐,有效匹配应用场景,助力应用快速推广。
在终端供给方面,中国移动依托“5G行业终端扬帆计划”引入近百家优质合作伙伴250余款5G行业终端,产品覆盖24大品类。建立5G行业终端渠道销售体系,实现优质终端一站式供给。
5G商用三年来,在中国移动携手产业伙伴的共同努力下,5G已经成为赋能实体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重要利器之一,推动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治理方式的数智化变革。
产业协同领先
当好“领头羊”带动产业链做强做优做大
2个“合作伙伴库”、7个集团级企业联合实验室、9个行业数字化平台、15个高校联合研发载体、28个5G开放实验室,200个5G龙头示范项目,超1400个合作伙伴,超1.5万个5G商用案例,超48万个700MHz共建共享5G基站……这一连串令人目不暇接的数字凸显了中国移动携手产业伙伴在5G发展中取得的领先成果。
5G商用三年来,作为国家首批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中国移动积极发挥通信运营业的“扁担效应”,带领产业实现重大核心技术及全产业链的群体突破、跨越发展,助力我国移动通信行业成为高科技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万丈高楼平地起。中国移动提出的“五个一批”产业发展目标得到各方伙伴的认同。为了打造高质量移动信息现代产业集群,实现突破一批“卡脖子”瓶颈、锻造一批数智化能力长板、产出一批前沿原创技术、培养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培育一批细分领域“专精特新”隐形冠军的目标,中国移动构建“五个一”工作体系,以一套顶层规划为牵引,以一条创新链为核心,以一组创新协同体为机制,以一批创新载体为依托,以一套软硬基础为保障,着力提升移动通信行业生存力、竞争力和发展力。
在“五个一”工作体系下,5G产业发展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芯巢计划”和“筑基计划”推动多款芯片取得突破,形成以“网络带整机、整机带芯片”的新型攻关模式,带动上下游加速产业国产化进程;推进“9 one平台”计划,面向合作伙伴提供 5G+AICDE 一站式赋能,提供端到端一体化解决方案;推动成立全球首个5G联合创新中心,设立28个区域实验室及7大行业联盟, 与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东南大学等12所高校成立联合创新载体,汇聚1400家产业合作伙伴。
(中国移动联合产业合作伙伴建设载行5G工业专网实验室。)
面向未来,围绕产业链发展,中国移动将全力交上3份答卷,推动5G产业发展——
在补短锻长的攻关答卷中,持续加强移动信息产业关键核心问题攻关,提升基础能力,做优数智化服务能力;加强前沿领域布局和研究,构建未来信息通信发展领先优势,最终实现移动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力和规模位居全球最前列。
在协同创新的发展答卷中,激发商业闭环“内驱力”,打造多链协同,围绕创新链,协同供应链、资本链、生态链,进而形成价值链良性循环,最终提升产业链协同发展能力,构建协同创新格局。
在共赢繁荣的生态答卷中,根据产业链发展需求布局“补短板、锻长板”的重点领域,进一步聚合高校、科研院所、大中小企业等多元创新主体,结合联合实验室、示范基地、开放实验室营造繁荣的科创生态;设立产业链“链长基金”,打造高质量产业生态链。据了解,中国移动还将与产业链合作伙伴共建共创5G行业示范基地,推进产业链数字化发展;打造产业链现代服务体系,提供供应链金融业务支持实体企业融资;深入贯彻“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繁荣的国际产业生态。
产业协同创新对于以5G为代表的移动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意义重大。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移动信息产业链是数字经济新时代协同创新的新范式。中国移动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创新链龙头,也是事实上的产业链链长。作为央企,需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使命率先领航,在产业链的建设中走在前面、作出实效,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聚合产业链、筑强创新链、用好资本链、带动供应链、构筑生态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形成更高质量的移动通信现代产业链”,中国移动正带领产业伙伴奋勇前行。
万里征程风正劲,千钧重担再扬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面向未来,中国移动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发挥通信央企的战略支撑作用,勇担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主力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