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先发(省计委副主任、副研究员) 我总的认为蚌埠市“十五”规划是一个比较难编的规划。总的看蚌埠“十五”考虑的比较全面,问题考虑得比较细,问题的剖析也是有一定见解的,同时提出的措施也是可行的。下面我讲5个问题: 一、关于省里的基本考虑 1、认为安徽省经济“十五”发展期间将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和转折时期。 2、今后五到十年国内外形势要求安徽经济必须有一个较快发展。 3、安徽下一步的快速发展,既是速度上的要求,也是对素质和质量的要求,是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中心环节的全面的调整。 4、战略性调整的主要任务,一个是结构的优化,一个是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再一个是要同所有制结构调整紧密地结合。 5、要不失时机地推进现代化特别是信息化建设进程。 6、安徽的发展关键在于科技和人才。安徽发展的根本源泉在于改革开放,安徽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富民强省。 二、蚌埠的发展态势 在谈“十五”计划之前,我想先简单回顾一下改革开放20年来,蚌埠市的发展变化。坦率地说,改革开放以来,蚌埠在全省的经济地位是不断下降的。过去曾经有“合老大、蚌老二”之说,现在“合老大”雄风犹存,“蚌老二”却辉煌已逝。从经济总量看,1978年,蚌埠市GDP占全省的7.6%,居第6位。1998年GDP仅占全省的6.3%,退至第9位。 为什么20年来蚌埠在全省的经济地位不断下降呢?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外部环境看,省里这些年来重视不够,蚌埠没有被摆上应有的战略位置。八十年代搞农业主攻淮北,九十年代以来搞皖江开发、一线两点,蚌埠都不在其中。阜阳还不断要求省里提“一线三点”,蚌埠好象也没提过。由于不处于省里的战略重点之内,所以这些年来对蚌埠是投入少、上缴多。我查了一下,“六五”以来,除了淮河项目外,蚌埠真正比较大的重点项目就是一个平板玻璃。蚌埠财政上缴的比例也是所有地市中最高的。1998年,全市财政收入23.2亿元,而财政支出只有8.9亿元从自身因素讲,“六五”以后,蚌埠市失却了一次对外开放的机会,可以说对外开放抓得是不紧的。从经济结构讲,主要是市区经济发展较慢。1978?/FONT>1998年,怀远、五河、固镇三县GDP在全省各县(县级市)中,分别由第14位、41位和47位上升至第4位、38位和41位。而市区GDP在全省市区经济中的位次却由1978年的第3位(位于合肥、淮南之后),退到1998年的第5位,被芜湖、马鞍山超过。1978年蚌埠市区经济总量相当于合肥市区的66%,1998年下降至38.7%。近年来,蚌埠与芜湖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预计未来一两年内,与马鞍山的差距也会拉大。1978?/FONT>1998年,市区经济(不含三县)占全市经济的比重由60.4%下降为41.7%,这在全省几个大市中(合肥、芜湖、马鞍山、淮南、淮北)比例是最低的,下降的幅度也是最大的。 具体来说: 一是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工业增长缓慢。蚌埠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轻纺、食品、机械、化工等产业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多年来,由于缺乏必须的投入,加上机制转换较慢,除了化工行业外,其它行业的优势明显减弱,肉联厂、压缩机厂等一些知名企业日见衰落。1978?/FONT>1998年,蚌埠市二产增加值年均增长11.6%,比全省平均增幅低3个百分点,在全省的位次由第6位退至第8位。二产占全市经济的比重由1978年的49.4%下降至1998年的45.5%,这在全省几个大市中比例是最低的。 二是优势没有得到发挥,三产比重不高。蚌埠交通便捷,历史上就是皖北商业重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有了迅猛发展,但是蚌埠没有很好地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利用好这一先天优势。20年来,蚌埠市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2.5%,比全省平均增幅低 1.4个百分点,三产在全省的位次由第4位退至第10位。在全省几个大市中,三产的比例仅高于马鞍山。 三是对外开放力度不大,非国有经济发展缓慢。1998年,蚌埠市经济外向度只有5.6%,低于全省9.2%的水平。外商及港澳台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业的1.4%,只有全省的一半。非国有工业总产值57.3亿元,在全省几个大市中总量最少,比例也是最低的之一。 四是经济思路不够清晰,发展战略不断变化。这些年来,蚌埠的发展战略不断变化,没有定形的东西。曾经提过发展食品城,后来又提过其它一些战略,但这些没有经过严格的思索,更没有坚持下去,结果是什么也没有搞成。 在上述几个方面中,最根本的还是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比较陈旧,从而导致微观机制不活,经济发展缓慢。 三、关于蚌埠的地位 我们认为蚌埠应当成为皖北地区、徐州和南京之间最重要的区域经济中心,这是蚌埠的正确定位。总的来说,“十五”期间,蚌埠应在增强城市实力,增强城市功能上下功夫。实行大开放、发展大流通、提升大产业、建设大城市。努力成为皖北地区和徐州棗南京之间最重要的区域经济中心。 蚌埠历史上是皖北地区的商贸重镇。改革开放以来,蚌埠发展慢了,影响力也减弱了。但是,它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实力仍然是皖北其它城市仍然所无法替代的。我们可以将蚌埠、淮南、淮北、阜阳、宿州、亳州这六个皖北地区城市(不含所辖县)作一比较。虽然目前淮南市的经济总量最大,但是由于是全国的能源基地,产业比较单一,淮南市面临着主导产业结构转型的难题,“十五”期间很难保持较快的增长。而且由于产业结构、历史沿革和区位特点,淮南市一直是个工业中心,商贸不很发达,1998年批发业务量不及蚌埠市的一半。因此,淮南不可能成为区域经济中心。淮北与淮南比较相似,加上位置偏僻,经济总量也不及蚌埠,所以也不可能成为区域经济中心。阜阳虽然是京九线上重要的交通枢纽,但是由于经济实力太弱,而且基本上是一个农业地区,也没有成为区域经济中心的资本。亳州今后会有较快的发展,但总体实力还太弱,区位优势也不明显,只能成为一个小的区域经济中心。宿州无论是经济总量、区位特点,还是发展态势,目前都还只是一个县城的水平。 要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去激励人,鼓舞人,启发人,教育人,引导人,发现人 网络是现代社会重要的舆论工具之一,不可忽视它,国家也多次发文要 求各部门在线回答网民提出的各类热点焦点等问题,就算给城市做广告 也是可以地. |
蚌埠的战略要塞地位与经济起飞的起点中国交通形态转化,高速公路时代将逐渐终结。京沪高铁是两大板块紧密相连,中国经济最活跃的两大板块,一块是长三角,另一块是京津塘。我们国家过去经济发展强调鼓励一部分先富起 ...
蚌腾 。发表于 2009-7-11 17:34
欢迎光临 蚌埠论坛 (http://www.ahbb.cc/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