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合同重信用 发表于 2012-7-12 23:20:05

心中的桃花源(之二)——回味石巷

本帖最后由 守合同重信用 于 2012-7-13 00:33 编辑

石巷这个小村庄和周边的山水仿佛是一首小令,初读时仅仅是觉得很美,去除雕饰的纯朴美,并不会引发太多太深的感触。然而它却很适合于许久以后的静静回味,那里的山水林木、花草鱼虫、繁星朗月、风景人物,都如同美酒佳酿,发酵出许多喜乐感伤,久而弥香,回味悠长。同杨、周、陈这三位大师级别的好友一起扎营石巷的那个夜晚(3月31日)已经过去三个多月了,现在才写这些文字,主要原因即此。

营地是第一次独自骑行石巷时已经选好的。搭起帐篷后,小村外、湖泊边的草地就有了家的感觉。

我们有珠园大塘、有张公湖、有龙子湖,是否这样的湿地,才能称作真正的自然。


地势坎坷的山坳中开垦出这样一方油菜田实属不易,而这油菜花确也比农田上的大片花海多了一分野趣。初绽的菜花丰富了山水画的色彩,蝴蝶在花丛中舞动翅膀,扇来了浓郁的醇香。
水田的稻茬属于昨日的丰收,这是小时候在太湖边的家乡极常见的景象。很久没回家乡,今日又见此景,目光不单是掠过,而是深深地凝望。假如今晚再去石巷,稻田中应已是一片碧绿,那一片碧绿的稻秧在蛙鸣声中随风摇摆时,会否勾起对儿时江南水乡的记忆,眼角的湿润会否模糊了一缕乡愁,看不清绵绵细雨中小桥流水边的故乡。

湖中的小岛,没有了人为的侵扰,几棵小树在和暖的空气中自由生长,柔柔的嫩芽簇成了一团绿色的薄雾。一句“江天一色无纤尘”脱口而出,想不明白,张若虚的诗句描绘此景并不妥帖,那句诗怎么会成为我的第一感觉呢?——也许,是因为这青山碧水绿树衬托出的纯净吧。

整个山坳,连同周边的群山,只发现这一株梨树。不经过人工的修剪,枝桠竟如此充满个性。身边皆非同类,依然在贫瘠的土地上默默生长。即使落英缤纷,也是对故土的留恋,何须葬花人的低吟浅唱;纵然荆棘纵横,依旧坚定地伸展臂膀,不放弃对阳光和清新空气的向往。花静静开,叶缓缓落,独对清风明月,坚守宁静淡泊,不喧闹、不浮躁,不在意生命的寂寞,享受着绵长的孤独。把你记在心中,融入生命里了,石巷的一树梨花。
寒山冷翠,平林如烟,这幅水墨画卷里独缺了隐居的诗人墨客,否则,水边定会有他遮风避雨的草堂,那边的小路也会留下他吟诵诗词时的脚步。走在湖边隐约可辨的小路上,人在画中。

环湖小路,时隐时现,那种一边寻路一边前行的感觉真是独特的享受,边寻、边走、边看、边陶醉,许久才绕湖半周。对岸,有人悠闲地垂钓,那一片树荫下的草坪,应是炎炎夏日里最佳的营地。
从湖边向山上攀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曾经过火的山坡。焦黑的草丛里抽出柔嫩的青绿,在“残酷”和“新生”触目惊心的对比中,有一支无名的花朵含苞欲放。世事无常,生命柔弱;天地有情,生命顽强。这草、这花,如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奏出一曲生命的交响。

半山腰回望,鹅黄嫩绿的树丛掩映下,湖对岸的营地已不可见。湖泊初现了完整的身姿,平静的湖面倒映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让人浑不知是蓝天白云妆点了湖水,还是湖水为青山绿树增添了灵性。

   继续登高,终于看清了湖泊全貌,果然是葫芦般的形状。
登临山顶,站在悬崖边下眺,整个石巷尽显眼底,远方的淮河也清晰可辨。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让石巷既有了山的沉稳,又有了水的灵动。



登山的路上,有许多这样的巨石。于是想起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佳句。这巨石的点缀让浑圆的山包不再显得单调,它们才不愧是山的魂灵。山不在高,有巨石数块,则境界全出,气势不凡矣。    但,毕竟是小山坳,不到两小时,已经沿山脊环绕大半圈,再回营地时,恰好黄昏渐近,晚霞满天,该准备篝火和晚宴了。而此时酒徒、悍马及其女友计划之外的驾车赶到,带来了惊喜和令人感动的友谊。
      晚霞、青山、湖泊及水中小山的倒影,妆点了这次野炊安宁的背景。美酒、佳肴、欢快的笑语,让融入了花香的晚风也停止了脚步。欢笑惊起了一只飞鸟,掠过天边时那身姿在皎洁的月色中留下了一幅美丽的剪影。      好友酒徒常挂嘴边的一句话:景好不如伴好。我又加一句:景好不如心情好。的确,来石巷前的那一个阶段,是我心情灰暗,情绪低落之时,是这帮朋友陪我扎营石巷,幕天席地,无拘无束,放浪形骸,开怀畅饮。在清新的自然中抚慰了心灵,安定了思绪,感受了友谊,郁闷的情绪竟为之一扫。       石巷的那个夜晚,景好、伴好、心情好,谁还能不酩酊大醉?
昨夜宿醉未醒,一缕晨曦已拂过营地,酒醉后的失忆常常很美妙,如雾如梦,飘渺难寻踪迹。如何进帐篷休息都已记不清了,但昨晚夜空下发现北斗七星的惊喜、篝火边老周的手舞足蹈、老杨的浅酌低唱、承担拍照任务的老陈心爱的相机不知去向,等等趣事却在脑海里记忆深刻,至今不忘。
              离开石巷,已经三月有余,但每每有一种思绪萦绕脑海,那就是在石巷一直有寻找着回到故乡的感觉。其实,不仅石巷,每一次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徒步扎营,那种寻觅故乡的感觉都油然而生。       怎么会有这种感觉呢?一直没想通。实际上,我有两个故乡,祖籍江苏吴江,太湖边的水镇,在那里仅仅生活了一年多的光阴,小时候的印象已然模糊。若按时间长短,算起真正的故乡,应该是蚌埠。可为何总没有归宿感呢?       因为,故乡已经没有了。故乡应该是老蚌埠那低矮的户户相连的平房;是家属大院的泥泞土路;是见面时一声“吃了吗”的问候;是邻居间的家长里短了如指掌;是小伙伴摔皮卡、砸冰棒筷、弹玻璃球的嬉闹;是小时候在邻居家串门端起碗就吃吃饱了睡着然后被爸妈抱回家的幸福;是小伙伴们豪迈地顺着胜利路中心线从一中一直走到交通局竟然没遇到一辆汽车的奇特经历;是张公山还是没有经过开发的那座荒山;是没有拆迁的人民电影院、老火车站、老市政府。这些,当推土机一过,全变成了钢筋水泥的森林,努力找寻,也难以找到曾经的记忆,故乡已经没有了。            故乡,是那个你身处其中会泪流满面的地方。城市,是无法成为故乡的,它只有建筑,没有自然,邻里也渐渐冷漠,心灵难以抚慰、灵魂不能栖息,我们成为了一群没有归宿的流浪儿。             在城市生活里,灵魂永远是悸动的,无法平静,但灵魂本质上却向往宁静、渴望归宿,我们都在找寻自己的故乡。      然而,更深入一步去思考,即便在江南水乡、或者让蚌埠40年未有一丝变化,它也不会成为故乡的。因为,真正的故乡是不存在的,所谓故乡,仅仅是我们的祖先漂泊生涯的最后一站,而我们又从那一站开始了新的漂泊,不知目的地,不知终点。所以,每一次徒步、骑行或者其它方式的旅行,都是离开家去寻找家,离开故乡去找寻故乡,貌似矛盾,但却是真实的感受。何方是故乡?故乡在何方?            冥冥中,有个声音在轻轻告诉我:哪里是灵魂可以停靠的驿站,哪里便是我们魂牵梦绕的前世故乡……
                                                                                                                                                          二零一二年七月十一日





守合同重信用 发表于 2012-7-13 11:08:00

木易走车尹口 发表于 2012-7-13 09:2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吃过了那么多塑料袋不要乱扔哦!!!!!

驴友们第一注重的就是环保意识,奉行“只留下脚印,只带走照片”,每一次收营离开时,都会将所有垃圾一丁点不留地全带走。否则就不是真正的驴友。

9579耿怀 发表于 2012-7-13 09:57:02

好文章好图片,顶一个!

杨跑跑 发表于 2012-7-13 06:15:48

写的真好,好文章

夏天之风 发表于 2012-7-13 06:17:08

最近,发展的不错,。

蚌埠计生服务站 发表于 2012-7-13 08:48:23

还好啊

夜明猪 发表于 2012-7-13 09:39:15

:victory::victory::victory:

木易走车尹口 发表于 2012-7-13 09:23:17

吃过了那么多塑料袋不要乱扔哦!!!!!

五月光爱水的鱼 发表于 2012-7-13 08:43:25

楼主写的很好!

天山寻玉 发表于 2012-7-13 08:00:59

LZ好心境   顶你

山水桂林 发表于 2012-7-13 09:50:45

有一个我认识是铁路上的。

fj4915295 发表于 2012-7-13 09:53:50

2个工商局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心中的桃花源(之二)——回味石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