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先生 发表于 2025-4-18 10:49:44

为蚌埠小龙虾正名:从餐桌到产业的红色传奇

本帖最后由 淮海先生 于 2025-4-18 10:50 编辑

舌尖上的 “虾” 路相逢​
蚌埠,堪称一座为小龙虾疯狂的城市。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蚌埠就诞生了第一批小龙虾经营的 “尝试者”,并逐渐形成了远近闻名的 “蚂虾街”。1979 年,南山路百十米的街巷里,石顺利摆起小摊,做出卤味小龙虾,打响了蚌埠小龙虾的开山之作。到了 1986 年,孙信亮投身小龙虾餐饮,与石顺利互相竞争,促使油爆、红烧、麻辣、蒜蓉等多种口味小龙虾出现。1993 年,吴孝怀进入蚂虾街,打出 “产销一条龙” 的经营策略,还研发出 “啤酒虾”。至此,蚌埠小龙虾江湖正式形成,“三巨头” 带动不足百米的蚂虾街每日食客高达 2 万多人次,成为全市夜市最热闹的地方。​
如今,蚌埠也涌现出众多口碑极佳的小龙虾经营商家。阿财老铺以招牌蚌埠红烧大虾闻名,浓郁醇厚的滋味令人难忘;同源茂饭店在蚌埠虾王争霸赛中荣获特金奖,其小龙虾注重本味,口味多样;老蚌埠蚌埠菜同样斩获特金奖,传承老蚌埠风味,烹饪出地道的小龙虾美味 。​
自此,吃小龙虾、喝冰啤酒,成为蚌埠市民夏夜最惬意的消遣。在蚌埠,小龙虾绝非简单的一道菜,而是一种融入城市血脉的饮食文化符号。蚌埠人对小龙虾的烹饪手法可谓炉火纯青,开发出了几十种口味、上百种吃法。经典的麻辣小龙虾,辣椒与花椒的香气完美融入虾肉,一口下去,先是舌尖的火辣刺激,紧接着是虾肉的鲜嫩弹牙,令人欲罢不能;蒜香小龙虾则以浓郁醇厚的蒜香取胜,蒜香与虾肉的鲜甜相得益彰,每一口都满是馥郁滋味;还有独具特色的十三香小龙虾,多种香料巧妙搭配,赋予小龙虾层次丰富的口感,让人回味无穷。无论是家庭聚餐、朋友小聚还是街头小吃摊,小龙虾都是餐桌上的主角,承载着蚌埠人对美食的热爱与对生活的热情。如今,小龙虾盖饭、小龙虾包子、小龙虾烧烤、小龙虾火锅、小龙虾披萨等 “小龙虾 +” 的美食更是层出不穷。​
养虾有道:好水好土出好虾​
蚌埠小龙虾之所以品质卓越,离不开得天独厚的养殖环境。蚌埠周边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尤其是淮河穿城而过,水质优良,为小龙虾生长提供了充足且优质的水源。此外,蚌埠一带多为黄土土质,这种土壤能够培育出腮白、肉白的小龙虾。干净的腮意味着小龙虾生长环境优良,而肉质洁白紧实,则保证了绝佳的口感与品质。​
近年来,蚌埠养殖户积极探索创新养殖技术。“虾稻共作” 模式广泛推广,在禹会区等地,养殖户按照此模式建成了高标准小龙虾生态繁养基地,其中部分采用 “虾稻共作” 模式,稻田为小龙虾提供了天然的栖息与觅食场所,小龙虾的活动又能疏松土壤、减少稻田病虫害,二者相互促进,实现了生态循环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这种模式下,稻田不仅产出了优质稻谷,小龙虾产量也颇为可观,实现了 “一水两用、一地多收、渔粮双赢”。据了解,五河县小圩镇推广 “莲藕 + 小龙虾” 种养模式,可实现每亩产干莲子 100 余公斤,莲藕产量为 2000 公斤,小龙虾产量为 150 公斤,亩均收益 8000 元以上 ,进一步证明了生态养殖模式的高效益。​
同时,部分养殖户采用 “四季有虾” 的池塘精养模式,通过温室养殖、精准水质调控和科学喂养,成功打破季节限制,实现了小龙虾全年养殖,让食客四季都能品尝到新鲜肥美的蚌埠小龙虾。全市现在有 17 万亩稻田养殖小龙虾,并且还在以每年 1 万亩左右的速度递增 ,这一增长趋势反映出养殖户对市场前景的看好以及养殖技术的不断成熟。​
产业腾飞:“虾” 路越走越宽​
小龙虾的火爆带动了餐饮、种养殖、加工、物流等相关产业全面发展。在蚌埠市区,众多餐厅将小龙虾作为 “当家菜”,以前小龙虾夏天才是消费旺季,今年春节后就进入 “预热期”,食客日益增多。不仅本地市场需求旺盛,蚌埠小龙虾还通过电商平台、冷链物流等渠道畅销全国。蚌埠市餐饮(烹饪)协会积极发挥引领作用,每年举办以小龙虾为主题的文化节、美食节等活动,如连续举办两届的龙虾啤酒嗨玩节,影响力巨大。第二届开幕式当晚,22 家小龙虾商户销售小龙虾近 15000 斤,现场接待人流量约 7.2 万人,线上直播更是吸引了千万人次观看 。蚌埠还举办小龙虾开市网络发布会,发布美食地图,启动卡通形象征集活动,举办虾王争霸赛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
蚌埠小龙虾早已不是昔日人们印象中单纯的夏日街边小吃,它凭借独特的风味、优良的品质,从蚌埠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刮起一阵强劲的 “红色旋风”,成就了 “世界龙虾看中国,中国龙虾看蚌埠” 的美誉。它是蚌埠美食的亮丽名片,更是蚌埠产业发展的有力引擎,未来,蚌埠小龙虾必将在美食与产业的道路上继续大放异彩,书写更多辉煌篇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蚌埠小龙虾正名:从餐桌到产业的红色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