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南站新增了网约车候车点以及蚌埠南站周边的发展变化
以往,火车站周围要不是建立网约车候车点,当你下了火车出站后若你想打车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麻烦,比如不好找车或找不到你要打的车,以及打车司机不好找需要打车的人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麻烦,这段时间,蚌埠南站就新增了网约车候车点并已投入使用,这样旅客一下单要打车,旅客就可以到网约车候车点等待你下单时约定的车辆。网约车候车点位于蚌埠综合客运站北侧即蚌埠南站的西南侧,和公交车站相连,共20余个车辆停靠点位,中间为快速通行通道,通道两边缓冲区设10个应急停靠车位,为了应对客流高峰。同时为了让出站旅客方便寻找网约车候车点的位置,为了提升出站旅客换乘交通工具的体验,蚌埠南站出站口的通道和各个位置都张帖或摆放了通往网约车候车点的指示牌,这样乘客出站换乘就一目了然。
火车站周边通常包括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大客车、社会车辆等多种形式的旅客出站换乘方式。蚌埠南站新增的网约车候车点解决了出站旅客打车难和打车司机找客接客难的问题,为出站旅客换乘和出行提供了便利,提升了旅客出站换乘的体验感,彻底满足了出站旅客多样化的换乘出行需求。网约车候车点可谓是一种便民服务设施,它的建立还完善了蚌埠南站周边的配套出行服务设施。
此外,在当今新时代随着网约车的逐渐新增,网约车在车站周围停车难和乱停乱放的现象日益凸显,因此网约车候车点的建立还解决了网约车停车难的问题,规范了网约车的停放秩序。
网约车候车点的投用原理是这样的:整个蚌埠市合法合规、双证齐全的网约车的车号已录入候车区自动识别系统进而直接进出自动抬杆,其余社会车辆一律不准进入;网约车候车点的定位信息接入网约车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旅客打车对应的司机或网约车司机接单后,网约车平台就迅速给出乘客和网约车司机的定位信息,双方只要按照导航便能迅速找到上车点,能够有效避免网约车因寻找乘客而造成行驶消耗的无用功,降低网约车能耗。
除上述之外,顺便还想说说蚌埠南站周边背景的发展变化。
去年,蚌埠南站广场北侧新建了一处停车场,里面包括电动汽车充电站,这处停车场是通过拆墙透绿利用闲置土地而建的,它的新建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蚌埠南站周围停车难的问题,方便了某些接客送客的车辆停车,同时还满足了蚌埠南站周围电动汽车充电的需求。此外,这处停车场还提升了蚌埠市的环境品质,是为蚌埠打造现代化生态城市的一项举措。
总之,蚌埠南站广场北侧新建的一处停车场既解决了百姓需求和为旅客的服务需求,又提升了蚌埠市的品质和能级、丰富了蚌埠市公共服务设施功能。
同样在去年,蚌埠南站周围还新建了充满绿化绿植的优美景观带,比如在凤飞路和学翰路交口的南北两侧沿学翰路一带和东侧沿凤飞路一带(详情见下面第1张图中画红圈部分和后面4张图),还有蚌埠交通投资集团所在的大厦以南(详见下面最后三张图),这几处优美景观带同样是通过拆墙透绿、利用荒漠土地而新建打造的,看起来鲜艳、秀丽且令人赏心悦目,它的新建形成了蚌埠南站沿线周边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显著提升了蚌埠市的生态环境品质和颜值,为蚌埠市的市容起到了装扮、美化的作用,为蚌埠市增添了一份深厚的绿意,给当地百姓和从蚌埠南站出站的远道而来的宾客提供了绿色、舒适、共享的活动空间。
由于蚌埠南站是进出蚌埠的一处大门,是蚌埠的一处城市会客厅,蚌埠南站是两个国家主干线-京沪高铁、京福高铁和一个区域线-蚌合高铁的交汇枢纽,是几大中心枢纽之一,再加上未来淮宿蚌城际铁路的建成即蚌埠南站站台规模的扩建故蚌埠南站显著彰显了蚌埠的全国交通枢纽地位,蚌埠南站平时的旅客吞吐量很大,蚌埠南站周边新增的优美绿化绿植景观带和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使得进出蚌埠的旅客对蚌埠市的第一印象很美好、很不错。
与此同时,蚌埠南站面前与蚌埠南站平行的道路-学翰路的品质能级也特别高,学翰路的主路就像宽阔的大道那样特别宽,是双向八车道,学翰路主路两侧的非机动车道旁边各有一条辅助机动车道,学翰路中间的行驶方向分界隔离景观带和主辅车道分离景带既宽阔又特别美观、令人养眼。因此学翰路的总体景观品质显著点亮了蚌埠南站周围即高铁片区的一道天际线,同样给进出蚌埠的旅客留下了对蚌埠的美好印象。
自蚌埠南站建成十几年以来,蚌埠南站周围一大片地区包括高铁片区一直都不断茁壮又迅速地发展起来,包括各种楼房建筑不断拔地而起、各种场所的不断新建和路网的不断扩张进而给蚌埠南站周围新增了一大片绚丽多彩又丰厚的现代化城市风景,这着眼体现了城市的发展脉络。
综上所述,我为我的家乡蚌埠的城市建设打造和发展感到骄傲{:face_068:}!我为蚌埠喝彩{:face_088:}!
进站的路 ,很是奇葩 U型回路 :victory:我为蚌埠喝彩! 希望越来越好 :hug::hug::hug: 与时俱进,越来越好{:face_075:} 这样搞出租车还怎么干? 与时俱进,越来越人性化了! 点赞,但是总有人鸡蛋里挑骨头! :hug::hug::hug: 这是好事,早就应该规范化管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