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致知丨海派文化对蚌埠工业的影响
新中国建立之前,蚌埠商贸繁荣,是皖北的大商埠,工业方面却较为薄弱,现代工业仅有1917年英美烟草公司在门台子开办烟叶复烤厂,1928年杨树诚开办的蚌埠宝兴机器面粉厂,以及在此之前建立的信丰面粉厂,为满足当时安徽督军府照明而建立的火力发电厂,余下皆为手工纺纱等行业。新中国成立后,蚌埠工业一跃而起,很快成为新兴的工业城市。蚌埠由商埠到工业城市的成功转型,海派文化的影响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用沿海工业支援内地发展工业,是新中国初期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重要途径。1954年,在安徽省的统一安排下,蚌埠开始接受了上海迁入的轻工企业。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蚌埠与上海之间凭借着铁路交通的便利条件,除了企业迁入之外,利用引进人才,技术传播等方式,迅速扩大了蚌埠工业门类,加速了蚌埠工业发展。
机械工业是蚌埠城市转向工业城市首先发展的产业。为了建成蚌埠机械工业体系,1958年7月从上海支援安徽建设人员中,将500多名具有高中文化的青年分配到蚌埠,分别安排在空气压缩机厂、蚌埠机床厂,水利机械厂、柴油机厂。来到空气压缩机厂的200多名上海人员,充实了金工,机修、工具工间技术岗位,并加强到工艺科,技术科。来自上海的年轻人都有较高的文化水平,经过向本厂师傅学习,很快掌握采用各种机床加工技术,都成技术骨干。1960年后派出一部分建成第二空气压缩机,接着又调出技术人员支援本省马鞍市、定远县的机械行业。安排在机床厂、水利机械厂、柴油机厂的上海人员,同样也很快成长起来,形成了蚌埠机械行业的第一批上海技术人员。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这四家工厂与国家农业部所属的蚌埠拖拉机附件厂,共同形成所谓“五大机”优势,在全省机械制造行业拥有领先地位。
http://7nimage.ahbb.cc/pic/20231120/1700467747389684_33.png?watermark/1/image/aHR0cDovLzduaW1hZ2UuYWhiYi5jYy9waWMvMjAxNzA5MTIvcWlfbml1XzE1MDUxOTM0Mjg1MDdfMTNfNzQzXzM0OC5wbmc=/dissolve/50/gravity/SouthEast/dx/20/dy/20
1954年上海私营大盛玻璃厂与大通热水瓶厂迁入蚌埠,实行公私合营后,更名蚌埠玻璃厂,他们充分利用蚌埠周边凤阳的玻璃原料优势,首先生产出市场急需的热水瓶胆和玻璃器皿两大类产品。依托蚌埠历史上形成的商品流通渠道,很快畅销到广大的皖北农村。上海的师傅逐渐带动本地学员掌握了熟练的技术,并加强技术管理,其产品很快被评为全国同行为优质产品。1957年热水瓶胆就达94万只,同时生产的各种玻璃器皿,使产品多门类、多品种、系列化。一个工厂的内迁,接着带动起蚌埠的玻璃行业,出现了平板玻璃厂,生产出建筑用平板玻璃、台板玻璃、钢化玻璃、喷沙玻璃,以及浮法工艺生产优质平板玻璃,形成多个企业。生产玻璃器皿的玻璃厂,又分出新的企业,研发生产的光学玻璃材料,已经成为安徽独家产品。1973年国家建材工业局玻璃设计研究院迁入蚌埠,与全市玻璃行业形成相应的科研机构,在蚌埠西片工业区,出现了“玻璃城”。
http://7nimage.ahbb.cc/pic/20231120/1700467842037828_817.png?watermark/1/image/aHR0cDovLzduaW1hZ2UuYWhiYi5jYy9waWMvMjAxNzA5MTIvcWlfbml1XzE1MDUxOTM0Mjg1MDdfMTNfNzQzXzM0OC5wbmc=/dissolve/50/gravity/SouthEast/dx/20/dy/20
http://7nimage.ahbb.cc/pic/20231120/1700467842127950_687.png?watermark/1/image/aHR0cDovLzduaW1hZ2UuYWhiYi5jYy9waWMvMjAxNzA5MTIvcWlfbml1XzE1MDUxOTM0Mjg1MDdfMTNfNzQzXzM0OC5wbmc=/dissolve/50/gravity/SouthEast/dx/20/dy/20
机械工业先声夺人,玻璃工业现已发展成蚌埠的特色工业,除此之外,海派文化的影响还远不止如此。
新中国成立后,蚌埠由商埠到工业城市的成功转型,海派文化的影响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上海企业迁入、人员流动、技术传授的方式,对蚌埠商埠向现代工业城市的转型产生全方位的影响。
蚌埠作为淮河流域物资集散中心,拥有丰富的鲜肉资源。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重点工程之一的大型肉类联合加工厂定点蚌埠。当时从上海分配来的制冷、制罐等专业人才参加了筹建。由于水源对选择厂址起着决定作用。在寻找水源遇到困难时,首先由上海来的专业人员,带着设计方案和地形资料,专程去上海咨询苏联专家。根据专家分析结论,设计选址在蚌埠东郊两山一水附近,“只在找到地下粗砂层,就必有地下水”的判断,重新进行地质钻探,最后聘请上海一家公司派出打井队来蚌,成功地完成打井试水,达到规定的出水量,顺利确定厂址开始基本建设。1953年投产前,又把蚌埠几十名新工人送到上海肉类加工厂,分别在屠宰、检验、制冷、肠衣工序实习,并由上海老师跟回蚌埠试产操作,使机械流水线顺利实现正常生产。制罐车间则是由上海专业人员主持投产,按照从上海梅林出品标准生产。1958年从上海汉伟食品加工厂迁来,把他们在上海生产的产品,利用当地原料成功开发出系列的肉类熟食新产品。1960年开始利用冷库条件,把上海生产的各类冷饮产品在本厂生产销售。短短的几年内,这个厂日屠宰量就从500头达到5000头,从生产出口“白条肉”开始,能够对肉分类配制,综合利用;由肉的单一产品,加工出近百种品种,成为国家商业部属的大型肉类联合加工厂(下面第一张图是蚌埠旧时的肉联厂)。
http://7nimage.ahbb.cc/pic/20231120/170046810597880_970.png?watermark/1/image/aHR0cDovLzduaW1hZ2UuYWhiYi5jYy9waWMvMjAxNzA5MTIvcWlfbml1XzE1MDUxOTM0Mjg1MDdfMTNfNzQzXzM0OC5wbmc=/dissolve/50/gravity/SouthEast/dx/20/dy/20
http://7nimage.ahbb.cc/pic/20231120/1700468138104139_547.png?watermark/1/image/aHR0cDovLzduaW1hZ2UuYWhiYi5jYy9waWMvMjAxNzA5MTIvcWlfbml1XzE1MDUxOTM0Mjg1MDdfMTNfNzQzXzM0OC5wbmc=/dissolve/50/gravity/SouthEast/dx/20/dy/20
随着上海的玻璃、火柴、制锁等企业迁入,新增了轻工行业。上海纤维厂迁入发展为蚌埠绝缘材料厂,发展为全省第一家净化设备厂。蚌埠明胶厂通过携带半成品去上海对口企业,结合操作现场学习,解决了采用淮北地区大牲畜骨头制胶的技术,形成具有批量生产明胶的能力。有机硅研制项目从单体开始,派出人员在上海树脂厂学习,并订购设备,完成车间中试,建成蚌埠有机硅厂。通过向上海松江电讯器材厂学习,把蚌埠一个区办小厂变成无线电器材厂,由于它能够生产出多种优质的电阻,还能为全国彩电生产提供配套件。从上海支援蚌埠的一名青年曾被分配在服务行业,由于他曾在上海学过玉雕工艺,被蚌埠市手工联社发现后,由他在南京、扬州招聘玉雕工人,组建成专业的玉雕厂,其产品定为上海口岸出口。企业改制后,因玉雕专业人员开始从事玉器作坊,带动全市出现多处玉器加工基地。随着外地工匠加入,逐渐发展成闻名全国的蚌埠玉器加工行业。
http://7nimage.ahbb.cc/pic/20231120/1700468206889790_170.png?watermark/1/image/aHR0cDovLzduaW1hZ2UuYWhiYi5jYy9waWMvMjAxNzA5MTIvcWlfbml1XzE1MDUxOTM0Mjg1MDdfMTNfNzQzXzM0OC5wbmc=/dissolve/50/gravity/SouthEast/dx/20/dy/20
http://7nimage.ahbb.cc/pic/20231120/1700468206936120_74.png?watermark/1/image/aHR0cDovLzduaW1hZ2UuYWhiYi5jYy9waWMvMjAxNzA5MTIvcWlfbml1XzE1MDUxOTM0Mjg1MDdfMTNfNzQzXzM0OC5wbmc=/dissolve/50/gravity/SouthEast/dx/20/dy/20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蚌埠,在当时计划经济的条件下,依靠城市的地理位置和皖北腹地优势,继续发挥着以铁路为通道联接与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区域的便捷条件,成功的实现了商埠向工业城市的转变。1950年至1957年,蚌埠市已拥有了机械、粮油加工、肉类加工、卷烟、纺织、麻纺、皮革、酿造、火柴、玻璃、建材等10多个工业生产门类,使当时全市经济结构发生显著转变:商贸行业由1949年的434个下降到1952年的192个;手工业产值到1957年在全市工业产值中仅占1.5%;工业产值在全市工农业总产值中,1957年达到了88.37%。至此,蚌埠已经建成安徽省的工业基地。1965年前后,经过发展新兴技术产业,蚌埠形成以机械加工为主,包括食品、轻工、化工、纺织、建材、电子等综合性工业门类的新兴工业城市。
在津浦铁路的开通和海派文化的影响下,蚌埠从古渡乡集发展成现代城市,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经历了百年沧桑巨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