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论咖喱 发表于 2020-6-21 10:46:07

今日夏至 |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


伴着炙热的朝阳,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就要到了。今日5时44分,我们迎来——夏至。

夏至是昼夜变化的界限,北半球迎来白昼最长的一天。过了这天,太阳将走“回头路”,白天渐短,黑夜变长,炙热的阳光烘烤大地,习习的南风送来水汽。

在传统习俗中,以夏至这天为起始人们会通过数“夏九九”记录温度的变化。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

今天午后,日环食天象隆重登场,西藏、四川、贵州等地可见罕见金边日食,全国大部可以观测到日偏食。观测时要注意遮挡,不能直接用肉眼观看,科学佩戴太阳观察镜,避免眼睛被强光灼伤。

夏至三候
一候鹿角解。夏至前后,鹿角开始自然脱落,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这些小精灵穿梭在密林给夏日带来一份别样惊喜。

二候蝉始鸣。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蝉鸣声声,是你我双耳边、回忆里的背景音。

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

夏至天气
闷热、潮湿是最明显的特征,雷阵雨是最常见的天候,强对流天气骤来疾去,有“田野两侧、晴雨各半”的景象,江南降水持续不停,造成器物、食品发霉的现象,被人戏称是“梅雨”也是“霉雨”。

蚌埠今天白天多云转阴,东南风3-4级,最高气温26℃,最低气温21℃。预计明天白天雷阵雨,东风微风。21℃-25℃。

夏至习俗
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消夏避伏

夏至日,妇女们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物。“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在古代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进而成为制度。
吃面

“冬至饺子夏至面”,很多人在夏至这天讲究吃面。按照民间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节气就可以大啖生菜、凉面了,因为这个时候气候炎热,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儿童们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很有农家生活的情趣。
吃馄饨

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夏至这天,某些地区人们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吃过馄饨,为孩童称体重,希望孩童体重增加更健康。
“麦粽”与“夏至饼”

江南食俗,一般有麦粽、角黍、李子、馄饨、汤面等。《吴江县志》中说道“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不仅食“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夏至日,农家还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俗谓“夏至饼”,或分赠亲友。
夏至养生

俗话说“不过夏至不热”,在传统意义上,夏至就意味着一年中最热时候的来到。随着气温升高,流汗、烦闷、焦躁、失眠、食欲不振等情况也会接踵而至。所以说,夏至将至,要尽早做好养生准备。我们在做好防暑降温工作的同时,更应注意夏季多发病的预防和保健。

夏至养生,“三避”为先
夏至已至,由此正式进入了盛夏时节。此时温度高,对人体会造成某些负面影响,容易造成损伤。夏至养生应遵循“三避”原则,即避暑、避湿、避寒,使身体保持在健康稳定的状态。一、要注意避暑高温环境下,人容易发生体温调节机制紊乱而引起“中暑”,若不及时处理,还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紊乱,如意识混浊、狂躁不安、昏迷等症状。避暑应当注意采取的主要措施:1、中午前后不要外出,尤其要避免暴晒;2、避免剧烈运动和强体力消耗;3、保证汗腺功能正常,不要损伤汗腺;4、借助自然风、风扇、空调等降温;

二、要注意避湿高温是使人中暑的主要因素,但在一定条件下空气中的湿度也与中暑有一定的关联,因此在夏季不仅要注意避暑,还要注意避湿。避湿的主要方法:1.远离潮湿环境;2.借助饮食利湿(具有去湿作用的食物主要有:鲤鱼、赤小豆、金针菜、莴苣、薏仁米、扁豆、冬瓜等);3.空调设备除湿;4.药物去湿。三、要注意避寒中医认为:夏季为了散热,人的皮肤毛孔开泄,最易感受风寒、风湿及湿热之邪,罹患疾病。避寒主要包括:1、防腹中寒一是要注意尽量进食温热饮食,不贪吃冷饮、冷食;二是睡觉时一定要盖“肚子”;三是早餐时适当吃点生姜,民间所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是有一定道理的。2、防躯体寒,防止躯体受寒主要是要正确使用电扇和空调。3、防头、脚之寒,夏季不要用冷水洗头,冲脚,易导致各种疾病。在中医养生理论中,夏季阳气盛于外。从夏至开始,阳极阴生,阴气居于内。这一时节的养生保健,一方面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顺应中医“春夏养阳”的特点。

另一方面,夏至也是所谓“阴阳争死生分”的时节,俗话说“夏至一阴长”,也就是说,尽管天气炎热,可阴气已开始生长,因此必须结合时令特点调整养生方式以保护阳气。
夏至宜晚睡早起,不宜夜晚露宿
起居调养,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夏季炎热,“暑易伤气”若汗泄太过,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迷。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安排室外工作和体育锻炼时,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加强防护。合理安排午休时间,一为避免炎热之势,二可恢复疲劳之感。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风扇直吹,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夏至运动,宜在清晨或傍晚
夏季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有条件的人可以到森林、海滨地区去疗养、度假。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若运动过激,可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宜损阳气。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证、黄汗等多种疾病。

精神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就是说,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与此相反,举凡懈怠厌倦,恼怒忧郁,则有碍气机通跳,皆非所宜。嵇康《养生论》对炎炎夏季有其独到之见,认为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即“心静自然凉”,这里所说就是夏季养生法中的精神调养。

夏至饮食宜食苦酸咸
饮食调养,有夏时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肺金之说(五行的观点),故《金匮要略》有“夏不食心”的说法。根据五脏、五味的相互关系,味苦之物能助心气而制肺气。夏季又是多汗的季节,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同时多食咸味以补心,因咸入肾,补养肾水,肾水上行以敛心火,不致心火过旺。

laowantong1221 发表于 2020-6-21 10:54:53

:victory::victory::victory::lol

anhbblb 发表于 2020-6-21 16:44:39

:hug:做好养生准备

咸猪手 发表于 2020-6-21 16:46:15

这几天 像秋天一样。。。。

夏行秋令。

淮河一舟 发表于 2020-6-23 09:44:36

养生模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今日夏至 |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