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论咖喱 发表于 2019-12-11 13:42:54

【珠城韵味】百年蚌埠,美誉珠城,缘起于古采珠之地

百年蚌埠,美誉珠城,缘起于古采珠之地。蚌埠市张公山南门前“珍珠女”巨型雕塑的设计就是借鉴了蚌埠“珍珠城”的美称。雕塑蚌壳为全钢结构,高19.8米,中间的珍珠玉女为汉白玉加工而成,高5.8米,重约32吨,珍珠女双手捧持珍珠,站在形似水浪的底盘上,造型新颖、动态优美,充满青春气息,张开的蚌壳犹如热情的蚌埠人民张开双臂去迎接四方来客。

蚌埠古为采珠之地,淮河里所产的圆顶珠蚌、青壳蚌、湖蚌、褶纹冠蚌、珍珠蚌、短褶矛蚌等近10种。《禹贡》记载的“淮夷蠙珠暨鱼”。“蠙珠”即古时所称的蚌珠,当时,已作为准夷向周王室的贡品。

1972年后,为适应工艺品市场需求,蚌埠龙子湖水产养殖场选用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开始人工育珠。所产珍珠颗粒饱满,色泽纯净,品质优良,用于装饰及保健医疗,受到消费者欢迎,远销海内外。

蚌埠这个“古采珠之地”名称由来已久。龙湖上游的徐桥,明代以前原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桥,因这里是河蚌聚集生长的地方,当地人在桥下取蚌采珠,就把小桥叫做“珍珠桥”。直到清代乾隆年间的《凤阳县志》还记载:“今凤阳长淮卫至蚌埠二十里内,土人取蚌,往往得珠。”并把这里称作“古采珠之地”。千百年来,人们也许早就记不清洪荒年代的淮水古道了,明代龙子湖上游的那座珍珠桥也因明代当地徐氏寡妇捐修之后,改称“徐桥”。但1973年3月,在开通蚌埠向东出口道路时,沿胜利路向东穿过龙子湖,修建了一座公路大桥,又将它重新命名为“珍珠桥”。今天的“珍珠桥”下,依然是风景秀丽的采珠之地。

蚌肉为食,也许是先民从鸟捕捉河蚌食肉得到的启示。传说,蚌山曾是鸟类食蚌肉弃壳堆积而成。实际上,这里多是水涨水落的河岸,每遇枯水,河蚌自然滞留河滩,风干成壳,所以形成了遍地蚌壳的景象。当年,每逢每逢阳光照射,山坡上下蚌壳银光闪烁。

河蚌,又叫“歪歪”、“河瓢”,又因其无眼无足,极易捕捉,还有“老实头”的美名。别看它其貌不扬,生命力却极强,河湖湾汊及沟沟塘塘有水的地方都可以寻到它的踪迹。“春天喝碗蚌肉汤,不长痱子不长疮”。河蚌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宴席之佳肴,适宜阴虚内热的人食用。《本草再新》说其“治肝热胃衰,解痘毒清凉止渴”。它对人类的贡献不亚于陆地上的五谷杂粮。

在原始渔猎时代与传统的农耕社会,赤手空拳,无网无叉的人们,靠采集植物种子和渔猎蚌螺等物,才得以生存和繁衍。春末夏初,青黄不接,是一筐筐河蚌帮助人们度过那艰难的岁月。今天的人们在张公湖的南门塑起“河蚌、珍珠女”的神像也是人们对河蚌发自内心的崇敬吧。

部分内容来源《蚌埠掌故》、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星照林 发表于 2019-12-11 17:27:54

俺们小时候就听老辈们讲过歪歪里面出珍珠!

SUBURBAN傻伯笨 发表于 2019-12-11 17:33:10

比巴卜12 发表于 2019-12-29 11:07:04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珠城韵味】百年蚌埠,美誉珠城,缘起于古采珠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