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论樱桃 发表于 2018-11-13 10:50:10

【珠城韵味】只有老蚌埠人才知道的地名,满满的都是回忆(二)

本帖最后由 蚌论樱桃 于 2018-11-13 10:54 编辑

  网友金倩近日从厦门探亲归来,到了蚌埠后一直在找一个叫做“柳树营”的地方,“外婆小时候在那里住过,让我问问现在还在不在那儿了,想让我替她去瞧瞧。”她听老人说,柳树营距离一个湖不远,然而具体以前在什么位置,门牌号多少,老人已经说不清楚了。金倩让亲戚带自己到了那一带,新建的小区、高楼早已覆盖了之前的平房瓦墙,那一带的模样也和外婆的描述差之千里。


  不仅如此,当地的一些路人连“柳树营”这个名字都不知道,更别说这附近的一些掌故了。“只希望能通过一些细碎的线索觅到些老地址、老物件,能拍个照片带回去给老人看看,以慰思乡之情。外婆年纪大了,回不来了。这些地方都没有了,没法拍照片给她了,有些遗憾。


  金倩说,来之前,还特意做过一些功课,外婆经常念叨的一些地方自己都一一记了下来,“大舞台”“大井沿”“二马路”“大石马”“向阳路饮食群”“角园”“大板楼”……可是自己挨个去一看,都找不到了。


  金倩和外婆的遗憾,也是这个城市的遗憾,地名的消失是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之痛。数据显示,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中,蚌埠市统计出有2000余个地名因建筑开发、拆迁移民等原因退出历史舞台。本期,我们接着盘点蚌埠老地名。

  05.青年街  曾用名:老大街
  蚌埠集老大街和小蚌埠镇,同时兴起于清末官军同捻军作战之后。
  清同治二年,清军同捻军作战,碾转于蚌埠一带。在战祸中,怀远大地主宋管朝的大小姐被苗沛霖军队撤离时带走,管家陈旺国千方百计寻找,终于在军营里把她救出。为表酬谢,宋把蚌埠集周围数顷薄地馈赠陈家。
      陈氏三兄弟沿蚌埠集渡口向南的路边,盖起了几十间草房,自北向南约百米,自然形成了蚌埠的第一条大街,后来称作“老大街”。

  蚌埠集老大街自战祸之后,住户不断增多,但集市仍不如小蚌埠正街繁华。集市每十天逢四次,四乡八带的农民会来这里赶集,卖一些小麦、黄豆、绿豆;淮河船家也会来摆些鱼虾之类。


  随着津浦铁路跨过淮河,天津等地的民工为修建铁路桥扎驻老大街两侧,商业及游艺场渐渐兴起。开埠以后,这里成了蚌埠城区最早的一条街道,北首临淮河岸边设立最早的码头。民国时期曾命名“中正街”,解放后更名“青年街”,并一直沿用至今。

  06.凤阳西路(现汇金广场位置)  曾用名:二马路
  蚌埠开埠后,从老大街向南,在西侧自然衍生一条街道。当时,仅有老大街到华昌街一段,长百余米,被称为“二道街”。
  1913年后,因倪嗣冲在火车站对面建督军府,这条小街开始向东延长,过铁路东至火车站一带,路两旁建起了商店、作坊、旅馆、饭店,其间街道不过三五米宽。


  民国八年(1919年)农历三月十一日上午,在二马路与大马路之间的淮珠市场附近,一家木匠铺不慎失火。当时街道民房多是草顶或席蓬,二马路繁华地段楼房也是木结构,火势突起,使刚刚兴起的二道街成为一片火海。火灾后街道重新辟宽,两旁兴建了砖瓦房屋,正式更名“二马路”。


  1929年,这条街道第一次铺设成柏油马路,西起升平街,东至交通路,长达500多米。,不仅成了与大马路平行的东西主要干道,同时又成为皖北商埠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街市。那时的二马路,展现了当年都市的时尚风情。种种热闹繁华的景象,都叫乡村进城的人大开眼界。


  1955年,蚌埠市最大的百货大楼在大马路竣工营业。解放前繁华的二马路商业中心,逐渐转移到了大马路。二马路大部分商店房屋改成职工宿舍,所剩商店仅剩40余户。
  1979年,市政府决定把这条街开放办成小商品市场。到1985年底,已成为在全国率先开放的小商品市场,蚌埠周边地区中开始流行“不到二马路,没算到蚌埠”这句话。

  随着城市风貌的新旧更替,主城区拆迁改造中二马路市场已经不复存在,当年的繁华留存在了珠城百姓的印象里。

  07.津浦大塘  曾用名:津浦大塘、珠园、大塘公园  津浦大塘,很特别,她见证了这座城市发展的全过程;她很平常,几乎每一个蚌埠人的童年,都有一段关于津浦大塘公园的记忆。在蚌埠,这可能是绝无仅有的。
  1909年至1917年间,为建设津浦铁路,在这里挖取土方形成一个大坑,俗称“津浦大塘”。


  1919年,怀远秀才宋光佑把大塘东岸高姓的田地租下八亩,种植各种花卉,取名就叫“八亩园”。那里还有茶馆、戏台供人赏花休闲。
  日军占领蚌埠后,这里顿时一片荒凉,很快成了垃圾成堆、粪便乱倒、死物乱扔的地方,大塘水面臭气熏人、成为病菌传播的污秽之地。


  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市15个系统职工一起开展义务劳动,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带动下,大家开始对大塘公园进行了重建,开辟出新的大塘公园。
  1999年,市政府对大塘公园及周边地区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并将大塘公园更名为“珠园”,实行免费开放,还绿于民。2016年下半年,市园林局又实施了对该园的“提升改造工程”。经过数月的改造,公园面貌焕然一新,并重新更名为“津浦大塘”。


  后记:
  地名,尤其是在城市中存在了上百年的老地名,是独特的城市文化载体,是城市文化的“血脉”,是城市的活“名片”。保护老地名就是让城市文化的血脉充满活力,从而使独特的城市文化生生不息。


  我们希望,那些曾在时光长河、悠悠岁月中熠熠闪光,寄托了无限乡愁的地名,能够一直传承下去,让离乡多年的人也能通过老地名找到回家的路。



十八子 发表于 2018-11-13 11:42:04

柳树营,蚌埠第七中学西,第五人民医院(原传染病医院)南,离张公湖一箭之地;就是现在的观澜御湖小区。

115794 发表于 2018-11-13 11:51:35

jt8174 发表于 2018-11-13 14:48:20

怀念啊,当年家里拆迁的时候在柳树营租的房子过渡,忽然有一天说柳树营快拆迁了,真是见识了一夜之间多了一层房子:L:L:L还有老二马路,当年人民电影院门口我妈和几个姨在那卖手工水饺,那真是一个人多啊,二马路很多卖衣服的中午都打电话叫送水饺,96年的时候差不多我妈和几个姨一个月能分到1000多块钱。来句歌词:怀念啊我们的青春啊:lol:lol:lol

哎呀蚌埠 发表于 2018-11-13 14:57:21

当年,南山宾馆对面有个大烟囱,从南岗四路都能看到。

迪克牛仔 发表于 2018-11-13 15:43:30

:victory::victory:

宋门弟子 发表于 2018-11-13 16:48:37

柳树营西边的101路公交车终点站,还能找回点记忆。可以拍一下!

看看再讲 发表于 2018-11-13 17:48:33

听讲“大井沿”,旁边还有“老电灯厂”

三星照林 发表于 2018-11-13 18:31:24

小编说的基本上都对,就一点更正一下:蚌埠第一条街叫正街,在淮河北岸津浦铁路到朝阳路之间!老大街是淮河南岸第一条街

115794 发表于 2018-11-13 22:54:23

115794 发表于 2018-11-13 22:57:29

三星照林 发表于 2018-11-13 23:00:09

115794 发表于 2018-11-13 22:54
老大街就是青年街吧?

是的,是的!

115794 发表于 2018-11-13 23:08:56

115794 发表于 2018-11-13 23:10:07

三星照林 发表于 2018-11-14 04:24:29

115794 发表于 2018-11-13 23:08
说明我讲的还是对的,老大街(青年街)由北向南延伸出蚌埠第一条东西向街道头道街(华昌街)再往南又延伸出第二条二道街(二马路)。这是民国初年蚌埠街道雏形。
如此说来俺也是个老蚌埠了

哈哈哈哈!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珠城韵味】只有老蚌埠人才知道的地名,满满的都是回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