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城市发展的几点问题想不通,恳请达人解惑,小弟在此谢过。合蚌争夺交通规划篇
本帖最后由 数学家诗人 于 2009-8-8 15:12 编辑笔者虽然常年不在蚌埠,但是对于家乡的发展还是颇为关心的。
由于身份卑微,难以见识城市社会结构之高层;旅居遥远,每年在蚌埠所待的时间及其有限。所以只能从媒体上了解一些动向,仅仅从蚌埠论坛上来看,我有一些问题看不明白,恳请达人解惑。我想特别申明的是,我发这个帖子的本意的确是在于提问题求解惑,虽然我有时赘述太多,但是完全是抛砖引玉,为了获得达人的观点,我自己写的越多暴露的错误也越多,正好求得批评纠正,如因本人知识有限,问了一些白痴的问题或者得罪了某些人,还望见谅。
由于问题太多,一个帖子编辑的时候已经超出字数限制了,我干脆按照内容分为三部分,其余部分见下连接:
http://www.ahbb.cc/bbs/viewthread.php?tid=196168&extra=page%3D1
http://www.ahbb.cc/bbs/viewthread.php?tid=196155&extra=page%3D1
http://www.ahbb.cc/bbs/viewthread.php?tid=196176&extra=page%3D1
合肥占有了蚌埠的哪些企业,造成多少资金外流,多少工人失业?此问题一
有些问题我实在搞不明白,为什么有好些蚌埠人对合肥恨之入骨,是不是对蚌埠的民生造成了重大影响。烟厂划给合肥以后,究竟是蚌埠烟厂原来的工人立即失业,还是说仅仅是蚌埠的名义gdp下降了?如果是后者,大可不必大动干戈。
客观的说,蚌埠的文化底蕴和科技基础都远不如合肥。后者姑且不说古代庐州府包拯事迹,就在当代,合肥的平均人口受教育程度也是全国第一的(因为大学科研所林立,总人口不多,因此知识分子比重大),屈指可数的诺贝尔奖得主占有其分,数十位院士,世界级如流的高等学府,多所国家级科研机构。这样的科技优势,估计全国也只有直辖市才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光是蚌埠,皖南以及皖江经济带的优势产业都有很多入主合肥的。而且蚌埠的技术实力与合肥天壤之别,根本不适合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所以说高科技产业由合肥率领,才能相得益彰,利于企业发展优化省内资源配置。否则就算是在蚌埠建立什么太阳能,汽车电子产业,也还是要从合肥南京聘请临时性技术人才,也不是长久之计。我知道说到这里肯定是要被人骂的,不过无所谓,要言论自由本来就是要被人骂的。
再者铁路的争夺问题,我觉得宁肥铁路的建设没有错误,两个省会城市完全没有必要饶个三角。铁路即成,从大局上来说,确实可以分一些车次到合肥转,我知道这样会造成蚌埠以及皖北其他地区的不便,例如蚌埠到广州要转车了之类。而且蚌埠开往长三角的快车减少了,弥补的是一些慢车。我本人也是受害者。但是这样也不无道理,从皖北前往长三角的多为农民工,对于这些人来说,列车速度质量不是首选因素,而便宜的车票才是更有利的。主要是外地蚌埠籍的学生白领阶层会有所不便。
就外出的蚌埠人而言,流往上海的主体是三县农民,而学生最多的应该去是合肥。就此而言,我觉得合肥对于蚌埠子女的教育问题应数头功。当然有人可能会反驳说,这是把蚌埠的人才培养出来为合肥服务,这个观点我就不反驳了,我觉得过于狭隘。
说到这里,我又不禁联想到航空问题。
蚌埠有没有可能开通民用航线,又有没有必要?此问题二(如果抛开合肥不说,只考虑高铁的影响)
我觉得,蚌埠距离南京合肥都很近,而尤其是合肥到蚌埠的车票不紧张,远途来蚌通过合肥机场转火车应不是很麻烦。这样一来,很多蚌埠人将会选择从合肥转机。政府也会因此打压蚌埠航空事业的发展。
加之高铁即将建成,蚌埠的交通压力应当有所缓解,但是这样也意味着更多的高层人士会通过高铁加强和蚌埠的联系,这些客户是否有航空需要呢?还是说航空市场被高铁竞争掉了呢?毕竟高铁只能连接北京和上海。从蚌埠到东北西部岭南的铁路并不宽裕,而且此带的确有很多白领民工去珠三角东北工作,航空不会完全没有市场,如果向广州成都西安,每周一两次的航班还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最近今年国内航线的机票打折比较厉害,很多时候可以买到500左右的2000公里航线机票,这个价格相对动车已经很有竞争优势了,更何况是高铁呢?恳请达人高见!
说到高铁,我不能不想到蚌埠的城市格局,应该说从04年延安路向西贯通以后,蚌埠城区扩大了,尤其是涂山路东段,完全是一派欣欣向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老城区将会边缘化。余以为淮河路仍然是中心商业街,中荣街中山街甚至青年街太平街都承载着蚌埠百年历史。从城市规划来说,一般年轻的城市的中心都在他的交通枢纽处(例如上海始终以黄浦江码头为中心),即是说蚌埠的老城市中心仍然集中在以上那几条街所在的,火车站和淮河码头交接带。
那么未来蚌埠的城市中心应该在哪里呢?此问题三
对蚌埠历史稍微有点了解的朋友都知道,蚌埠市建市之初,主要街道均以“中华民国”四个字的某一个为开头,而中荣街是蚌埠历史上最早的中心街道,淮河路中山街的绿化相对也不错的,这两条路上的法国梧桐都已年代久远了,道路可以拓宽,大楼可以重建,唯独就是这些梧桐成了“古色古香”的见证。而朝阳路胜利路上的树木早已为钢筋水泥所代替。中山街我是尤其喜欢的,每逢仲夏傍晚,依傍南山,在丛丛树木的笼罩下,温度不是很嚣张,两旁的店铺倒也能低声播放一些80年代怀旧歌曲,多少儿童在路边的一实小成长,多少古稀耄耋在角园里以棋牌享受着晚年,其尽头的蚌埠饭店也是70年代皖北第一高楼,百大老楼又承载了半个世纪的商贸,倘若凿穿南山公园墙壁,打通过胜利路,就更是锦上添花了。在以前没有空调的日子里,中山街两旁总是挤满了乘凉的人群,现在路过亦然感到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我觉得她和上海的淮海路是很像的,只是长度有所缩短,两旁的店铺也不尽是动辄千万的奢侈品。虽无什么古风韵,但是近二十年来没有太大的改变。只是昔日的蚌埠饭店不及了今日的新世纪,老金山饭店(还是童茂源)也改成了巴黎春天。
历史总是进步,淮河码头的运输作用已经微乎其微了,对城市中心的牵引力亦是如此,现在的火车站是否还能维持淮河路的商业街地位呢?一旦高铁建成,城市中心是否会转向东南。毕竟本世纪以来大量的投资(虽然有的建设劣质)都集中在了涂山路至东海大道一代,一些世界五百强的商铺也在那里安家,城市的中心真的会往那个方向转移么?等待达人高见。
蚌埠在未来的二十年里有没有可能建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等城市轨道交通)?此问题四
我记得去年10月份的时候,曾经有个叫“歌剧魅影”的ID预言蚌埠将在三年内启动轻轨项目,遭到众多达人批判,有人以大城市的生活经历为论据,有人以国家规定为佐证,把他驳得不亦乐乎。那么究竟有没有可能呢?
中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密度落后英德等铁路大国100到120年。可能有人觉得这个数据夸张,实际上文学修辞上往往是文字可以夸张,数据一般是不易放大的。举个例子,截至2006年,中国960万平方公里铁路总长7.3万公里,德国34万平方公里(只有两个半安徽省大)铁路总长4.8万公里。2009年中国城铁最发达的上海不足200公里,柏林上个世纪就已经超过的700公里,多为一战前修的。就当今国内经济水平而言,交通水平尤其是铁路是远远落后的,此后的半个世纪国内仍然是大兴轨道。
如果说,以蚌埠与大城市差距太大就取消轨道交通,这种比较有点狭隘,因为不论哪个大城市,其本身的轨道系统都是欠发达的,或者说自身“难保交通需要”。上海的渗水土壤结构,每米造价不过十万,蚌埠更是不会超过这个价格,甚至比高铁还要便宜。待续。。。。。。待续,见回帖分析 发展是硬道理。
GDP上不去,工业上不去,光靠卖地盖住宅的城市能有什么发展???
更不用说文化底蕴,科技基础和人才培养了。
请问有多少蚌埠一中二中三中的学生愿意回来??????
发展机遇错过了就错过了,再赶上去谈何容易??????
还空谈什么航空机场,地铁建设。。。。。。?????? 珍爱生命远离二PANG 论坛上说这个问题的很多。做为蚌埠人肯定想家乡发展的好点,我们也懂得要靠自己双手的道理,没有实际的政策和鼓励我们不能摸黑吧?也不能打压吧?省会当然有它的优势,这点不能否认,可要是省会把全省好的企业都拉进省会去,这个现象好象有点不正常了吧?你的经济上去了,可其他地区呢?省会的职责是什么?带动全省的经济,整体发展。如果浙江也和安徽学,那就没有义乌的小商品市场了,也搬去杭州好了。 还说这些有嘛用呢,你看人家合肥发展的多漂亮.再看看蚌埠.................................................. 本帖最后由 jehuty 于 2009-8-8 01:08 编辑
希望更多人像楼主一样关注蚌埠发展。
今天有点晚,大致讲下我的观点:
一:合肥平均受教育程度是全省第一,绝非全国第一。而全省第一是因为省会的身份,当然合肥有科技城市的美誉,很大程度上是合肥收获了下放安徽的科大。在安徽说文化底蕴,也排不上合肥。
我想省内包括蚌埠在内的一小部分人不喜欢合肥,并非是觉得合肥不应该发展,没有实力或者资格发展。而是不希望合肥从其他市拿资源,以及觉得这样是应该的态度。
对蚌埠来说,远的说百大,蚌埠百大是安徽第一家百货大楼,可是现在却要冠上历史比蚌埠还晚4年的合肥百大。这些是感情的因素。烟厂合并,安徽烟草没有迅速发展,只有合肥烟厂是最大的受益者,最近合肥还获批了用蚌埠打下的牌子“黄山”生产精品卷烟,而蚌埠却不可以生产。蚌埠人是有铁路情节的。感情因素上在省内没有任何城市可以比的了。当然现在合肥的交通地位超过蚌埠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蚌埠人因此产生一些情绪,也不算不能理解。再加上各种研究所,政府部门(淮委都可能要搬),铁路单位的搬迁,蚌埠客观上确实是受到了一些影响。
二:民航方面全国发展也是大势。而蚌埠虽然是交通枢纽,但是现在去西南,南方的交通已经是很不方便。如果有名航通往西南和南方,还是有市场的。蚌埠机场不需要大量航班,开通一些铁路无法直达的地区,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
三:蚌埠市的规划里写的未来的中心是双主中心。即淮河路和淮河文化广场。第三中心是高铁新区。当然还要看实际的发展情况,淮河路步行街改造,宝龙华夏开业,高铁新区启动等问题能否顺利完成。我个人倾向于淮河路和文化广场双中心并存。未来3年应该可以看出个大概。
四:蚌埠市的形状大致是沿着淮河的“一”字型,虽然现在南北都扩大了很多,但是主要还是条形结构。而蚌埠的一字型再延伸开,还有两个联系密切,距离超近的县城(蚌埠历史的起源县怀远和凤阳)。这两点都是蚌埠轨道交通的有利条件。一旦时机成熟,西起怀远县,过高新区(或老城区),新城区,高铁新区,到凤阳县的快速交通线路一定会出现(可能先是从BRT等开始)。按楼主说的二十年内的话,蚌埠轨道交通肯定是现实的。 我可以简单的回答几条。
第一,企业搬到合肥后,税归谁!(GDP这个东西已经过失,不要再用了)。
第二,合肥有全国著名的高校不错,但是合肥利用好了吗?高校是什么?高校是人才,人才是什么?人才就是钞票!可惜合肥没用好!再者不是所有的科研院所在合肥都能发挥作用的!(不要举诺贝尔得奖者,那些人不要说不为安徽做贡献,就连中国也没有做多少贡献!)
第三,合肥建设铁路没错,但是不能以牺牲另一个交通枢纽为前提。其实交通建设与城市建设就是“蛋与鸡”的关系。如果合肥不挖蚌埠,合肥的地位不会像现在这么重,当然也就没有必要建设所谓的交通枢纽了!
第四,蚌埠人去合肥上学的没有多少。你的观点从逻辑上也是行不通的。合肥的高校就那么多,给安徽的名额也那么多,不说完全均衡,蚌埠多了,别的城市就少了。别的城市少了蚌埠就多了!与全国高校相比合肥高校毕竟是少的。
第五,如果中国有一家类似美国西南航空那样只飞二线城市的航空公司,那么蚌埠完全可以开通二级城市的航线。毕竟蚌埠到南京、合肥、以及周围城市都很近。但是这要依赖于公路交通与铁路。 关于问题三,我补充下。我说的淮河路,文化广场双中心,是指淮河路商圈,和文化广场商圈。淮河路商圈包括淮河路,中荣街,中山街等。而文化广场包括两个广场商业街,延安路等。 6# jehuty
合肥至少曾经有一段时间平均学历是全国第一的,因为当时院校调整的时候就把一些学术机构转到了这里,大兴教育,合肥的高等学府是很多的,而且城市人口很少,而且还有很多院士,更主要的是合肥的研究机构很多都是基础理论领域的,就是说和金钱不挂钩的,因而这个城市不充满铜臭。
航空问题,我们观点相同。
3中心我觉得很长一段时间还留在老城区,
if(老城区的经济中上层全部转移到新城区)蚌埠将只有一个新的城市中心;
else if(大量的其他地区如三县富人涌入新城区)如您所说,两个中心;
else 还是老城一个中心如我所说。
以上结果我觉得第一个第二个都不大,因为建立一个新的城区所需要的资金以及人员流动过于庞大。
轨道交通虽然固定成本大,但是运营之后只只消耗可再生资源,不污染环境,这些将成为今后的主要考虑因素。 7# 祖国的战车
1国税不变,地税大部分转移。
2合肥的人才多半为学术型人才而不是应用型人才,不是很铜臭。
3合肥如果说客观交通需求很大,比蚌埠大的话,那么这样对总体上也是更加合理的资源配置。
4我说的是 合肥的蚌埠大学生是最多的,比上海的北京的……蚌埠学生都多,并不是说合肥的蚌埠学生超过{中国大陆所有地区-合肥}这个集合所包容的蚌埠学生,这是一个理解的问题,p.s.汉语是一门很不精确的语言。
5我觉得除了国航东航南航这样主攻或者有少数国际航线的,其余都是。 没有办法省会肯定是要照顾的 延安路向西贯通?没看明白 好长啊, 妈的!提起二胖就上火! 我只想说一句话:只发展一个合肥,安徽是腾飞不起来的!